舌苔厚就是湿气重吗怎样才叫湿气重
舌苔厚就是湿气重吗怎样才叫湿气重 “湿气重”是一个我们不陌生的词汇,但湿气重是什么一回事却没什么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说舌苔厚腻就是湿气重,也有人说整天觉得没精打采浑身不舒服就是湿气重。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是湿气重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才叫湿气重? 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湿气重,请仔细观察身体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看食欲。 不吃饭也不觉得饿,吃了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吃的时候有恶心呕吐的感觉,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中医认为,脾主消化吸收,我们吃下去的各种食物被脾转化成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和水,从而为身体代谢提供能量。湿气在进入人体后最容易伤害到脾,所以脾湿过重会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情况。 第二、看舌苔和面色。 如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两边缘有明显齿痕就说明体内有湿气。此外,面色晦暗、发黄以及眼皮肿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第三、看大小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稀烂,或者大便基本成形但比较软,黏在马桶上用水很难冲下,并且便后总还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就可以基本判定体内湿气较重了。小便时尿量很少、排尿不畅也是症状之一。 第四、看体重。 湿气重的人很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出现虚胖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如果感觉自己的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关节僵硬,起床时浑身酸痛,这多半就是湿气重了。 第五,看身体状态。 身体沉重、浑身酸疼,特别容易疲乏;活动时关节发紧、不灵活,头昏沉而不清爽等都是湿气重在作怪。 有的人还会表现出心慌胸闷、气短懒言的情况。这是因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脾与肺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脾气受到湿邪的困扰,肺气也会失去滋养,就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二、如何去湿气? 中医认为一年分为五个季节,除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长夏处于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多因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所致,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也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气相互纠结,进而化热、化寒或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最典型的病症有三大类,一是湿邪侵犯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舌苔白腻等;其次,湿性重浊,“水往低处流”,故易侵犯人体下部,表现为水肿、身体沉重或四肢酸痛;三是由十湿性黏滞,还可出现腹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异常等,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 中医祛湿的方法包括化湿、燥湿、利湿、渗湿等。 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和不同类型的病症。 脾胃病症多用燥湿法。 燥湿药多具苦味,药性有寒温之别,分别针对寒湿和湿热所致的中焦脾胃病症。 寒湿中阻可表现为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可选用橘皮、苍术、厚朴等,燥湿与散寒同施。 湿热内蕴多表现为口干口苦、腹胀、人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可选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等苦寒性质的药来清热燥湿。 清热解表多用化湿法。 化湿药多为辛温芳香之品。湿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现为怕寒、低烧、头重而胀、肢体酸软沉重、胸脘胀满等。用香薷、扁豆花、厚朴花、藿香等芳香类的药可以解表化湿,代表方剂香薷饮、藿朴夏苓汤。 当湿与热相结合,会导致发热、口渴、咽肿、尿赤等,这时需芳香化湿药与清热解毒药并用,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胃,常选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荷叶梗、白扁豆、砂仁等。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于脾,常选用扁豆花、茵陈蒿、厚朴花等。 小便问题多用利湿法。 利湿药多性寒,主要用于下焦湿热病证,如小便淋沥涩痛、尿赤、腹泻、口渴不多饮、女性白带异常等。 阳气被水湿、寒湿所困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心烦口渴但不愿多喝水或喝水容易呕吐等,利湿药与温通阳气的药并用,代表方剂五苓散。 三伏天最常见的暑热耗伤阴液也会导致小便不利,表现为口干口渴、喜饮但一般饮水不多。治疗上可选择既能滋阴生津又能利尿的药,如芦根、茅根、西瓜翠衣等,代表方剂猪苓汤。 渗湿法适宜体虚有湿或湿邪不严重的人。 渗湿的药物作用平和,还兼有滋养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湿邪从小便排出。 祛湿最根本的是扶阳。 当人体阳气充足时,湿邪就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要防止湿邪侵袭人体,就要避免身体的阳气受损,包括少吹空调、多运动、勤出汗、不贪食生冷瓜果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sg/7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眼睛的3个症状告诉你,肝不行了,视觉模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