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孩子这些动作,学习古代儿科名医的诊病
I走近经典I 编者按:I走近经典I是厚朴中医订阅号推出的新栏目,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古代中医经典中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要点,使更多的人能够亲近经典,正知正念。 本文作者是厚朴一期学生。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之二 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展示给我们一些简单有效的诊病方法,得到了很多读者的热烈响应,这也是我们这一系列的初衷——走近经典,使经典给更多人带来益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可以跨越千年而不衰,直至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疗病养生。 (读上一篇家有儿女的都该看看,古代儿科名医令人叹为观止的诊病方法) 本篇我们继续探讨《小儿药证直诀》。 对中医而言,儿科和其它科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不同,就是儿科很少有情志病,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懂得谄媚、记仇等等,言语、动作、心理不像大人那般受意识的压制,所以小孩子的大多数举动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因此这些举动对于中医诊断就有了意义。 比如,“口频撮”,钱乙说,此为气不合,益黄散主之。 口频撮这种动作,如果没有人刻意教,小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去做的,应该是有生理原因的。其实不仅仅是口频撮,不同孩子可能出现玩嘴唇、翻嘴唇、咬嘴唇等不同的行为,大家都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和前面两例不同,这个动作代表着一个中焦(脾胃)的虚症。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职业医生,我们学习《小儿药证直诀》,重在诊断,诊断结果准确的话,未必非要服用书中提到的这些药,我们更倾向于建议大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食疗调整。比如这里提到的中焦虚症,生活中我们用食疗的方法来处理的话,方法就太多了。 我从很多优秀的中医大夫那里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慢即快。我们可能都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用雷霆之力镇压了病症,待药力减退之后,病症又如春风吹又生般缠绵不绝。反而用持续不断的柔和方法,更容易铲除病根。所以,食疗在中医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弄舌”,钱乙说,此为脾脏微热,少与泻黄散渐服之。 弄舌,这个也是非常常见,舌头翻、卷、咬、伸,甚至用手捏、拽、挠等等。舌头,对于中医诊病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功效,有的医生甚至视舌诊重于脉诊。对于舌诊,我们可能不仅仅要看舌面、舌苔等,舌头的大小、胖瘦、颜色、光泽、有力无力、是否抖动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特征,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弄舌也是很重要的特征。 钱乙在这里还特意讲到“微热”、“少与”,小儿脾虚者多,所以在用到中焦泻法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 再比如,“手掐眉目鼻面”,钱乙说,此为肺热,甘桔汤主之。 这个特征也特有意思,我们可能都曾经见过很多表现不同、但性质一样的情况,除了手掐眉目鼻面,有的孩子喜欢揪眉毛,有的孩子喜欢挠太阳穴,更奇特的是有的小女孩喜欢用自己的头发梢扎自己的额头两侧,不一而足。肺主皮毛,属上焦,出现问题时在面部的上部会有所反映。 关于孩子的习惯动作,本篇暂且解读这么多。当然,这些只是钱乙书中提到的一小部分,类此种种,在《小儿药证直诀》里简直不胜枚举,诸如目中白睛多、身反折、强直、手足动摇、目斜视、睡露睛(睡觉眼睛闭不紧),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各位如果有孩子诊断方面的困惑,可以仔细读一读,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些灵感。 另外,钱乙生活的北宋,跟我们今天已经相距千年之久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的易发的病症也不尽相同。所以,学习钱乙的著作,不能怀着一切照搬的心理。诊断思路是不变的,具体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我们今天的孩子,因为看电视、PAD、手机,吃炸鸡、巧克力造成的眼睛干涩、挤眉弄眼、手足多动等情况,《小儿药证直诀》就不可能提及,但是秉承钱乙的思想,这些不也是很容易可以洞察并诊治的吗?再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出现的所谓“夹腿综合症”,以女孩多见,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钱乙的思路来考虑分析,反思一下原因? 所以,读中医经典,我们应该有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徐老师曾经讲过,他们上学时,读了很多书,但是一到看病的时候就蒙,心里还会抱怨病人“怎么不按照书上写的得病呢?”虽为笑谈,但是个中道理,不可不察。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这些观察,目的在于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发现孩子的内在问题,正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至于治疗,还是交给可靠的大夫更合适。我相信,优秀的中医大夫是决不会忽视这些问题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温病条辨》里就提到: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读中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切记,中医最忌讳教条化,把生动灵活的东西僵化,这叫八股中医。其实,孩子的这些动作,我们不应该机械地与病症一一对应,而是找到这些动作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相信这才是钱乙先生的真意。 此外,中医的任何一种诊病方法,都依赖于静心观察、体会,没有一种诊病方法是完全按图索骥就能学好的。比如脉诊,每一个系统学习中医的人,都要学会二十八种脉象,但脉诊大师却依然寥寥无几。为什么?按徐老师的话来说,要知觉,要感受,要体会、要实践。而观察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我们在细心的基础上,加上静心,去感受孩子的状态,我想给自己的孩子诊病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相信,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父母,父母绝不应该在小儿诊病中无所作为。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小儿药证直诀》编纂者阎孝忠所撰序言中的最后一句,体会一下大医的慈悲情怀: “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因以明仲阳(钱乙,字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 要知觉,要感受,要体会、要实践 莫如从厚朴艾灸课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jg/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宁波最美16大校花出炉,颜值爆表,有
- 下一篇文章: 史上最全园林植物设计搭配集锦没有比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