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刘大爷到药店购买北五味子,发现果实皱缩,表面还有白霜,就对营业员说:“你们的五味子发霉,不能药用了。”

这时,张药师走过来,对刘大爷说:“北五味子起白霜是正常现象,它和发霉不是一回事。”接着就给刘大爷讲起了起白霜的原因。

其实中药饮片中还有牡丹皮、苍术、厚朴有“析霜”现象。这些表面看起来很“脏”的饮片都是正常,质量较好的,可以销售。

“析霜”现象解读

“析霜”也就是起霜,指某些药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可在其表面析出化学成分结晶的一种特殊现象。析霜的形态有白霜、白毛、亮银星或小亮星等。

亮银星或小亮星是指药材中一些成分在表面析出结晶,在光照下可见点状闪光,如牡丹皮、徐长卿、厚朴等。白霜是指药材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散失而析出白色物质,如苍术、五味子、山茱萸等。白毛是指苍术切片后放置干燥过程中析出毛絮状结晶。

这种现象老药工都知晓,并且认为能够产生“析霜”的饮片都是质量优良的地道药材。

历代本草对五味子、牡丹皮、苍术、厚朴、柿霜和西瓜霜等6味药材的“析霜”现象进行了记载。

从历史源流来看,五味子的“析霜”现象发现最早,首载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柿霜是通过人工促进“析霜”,西瓜霜则通过人工制霜或机械制霜。这里介绍的就是四种中药饮片的自然“析霜”现象。

什么是“发霉”

发霉指的是有机物因霉菌生长而变质、变色。发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多出现在食物中,食物中含有一定的淀粉和蛋白质,而且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水份,而霉菌和虫卵生长发育需要水的存在和暖和的温度。

“析霜”和发霉的区别起白霜:白霜比较薄,五味子颜色稍微变黑,但黑里透红。整个五味子可谓“黑白相间”,闻起来气味轻微,放在口中有较明显的酸甘味道,药材较干燥。发霉:通常白霜较厚,五味子的颜色可能会较之前深,并且闻起来有较为明显的霉味,药材含水分较高。温馨提示:北五味子新鲜的不可能起霜,采收后适当干燥,存放半年以上,特别是在秋冬季,含水分较低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析霜”,一般不需要处理。存在析霜现象的中药饮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五味子

▲析霜五味子药材图

二、山茱萸

三、五倍子

▲五倍子药材图

四、柿饼

▲析霜柿饼图

五、茅苍术

▲析霜茅苍术饮片图

六、牡丹皮

▲牡丹皮药材图

七、厚朴

▲厚朴饮片图

八、白鲜皮

▲白鲜皮饮片图

九、徐长卿

▲徐长卿饮片图

十、天门冬

▲天门冬饮片图(示白霜)

十一、西瓜霜

西瓜霜:用未成熟的西瓜皮与皮硝加工制成。一般于农历8月节后,制备较宜,因天气风凉,瓜不易烂,将较生的西瓜切开一小口,挖出部分瓜瓤,皮硝放入,然后将瓜皮盖好,用绳吊在南边朝北的方向风干,待皮硝往西瓜外面渗出时,刮下此霜即成西瓜霜。——《全国中草药汇编》

常见发霉的中药

易混淆的粉霜现象

除了析出化学成分产生的“析霜”现象,还有一些药材表面的“粉霜”也会被误认为是“析霜”或“发霉”。粉霜是指某些果实和种子类药材的外皮上附有的粉状物,如冬瓜皮、皂角等。

一、冬瓜皮

▲冬瓜皮饮片图(示粉霜)

冬瓜皮在表面沉积着一层叫作蜡质的粉霜,可对植物表皮起一定的保护和保湿作用。冬瓜的粉霜是成熟度的象征,粉霜多则成熟度好,品质佳。

二、猪牙皂

▲猪牙皂药材图

猪牙皂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粉霜,为植物蜡被,又称蜡层,起保护作用。

三、枸杞子

▲枸杞子药材图(示白霜)

枸杞子表面偶见的“霜”并非发霉,更不是结晶。因新鲜枸杞子表面有一层蜡质,直接干燥时不容易脱水,故干燥前会用碱液浸泡,溶解蜡质层,碱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因而干燥后的枸杞子表面会残留白色的碱粉,虽为食用级,但也不宜长期多量摄入,建议食用前用清水冲洗一遍。中药表面的“霜”是中药鉴定的显著特征,与中药品种、等级、质量密切相关,多是自然形成的结晶,或者是植物表面固有的附属物,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发霉、增重等造成的。除了文中归纳的品种,仍然有众多其他中药会有“霜”的现象。以上北五味子、牡丹皮、苍术和厚朴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析霜”,都是地道药材的表现,是质量好的标志。这些饮片或许看起来很“脏”,但都是能正常销售的。有意了解更为详细的中药析霜图鉴的朋友,可以通过点击以下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jb/1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