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

原文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原文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的症状表现

这两条内容也很简略,症状描述只有两个,一个是共同的症状,就是咳,另一个是不同的脉象,一个脉是浮的,一个脉是沉的。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咳嗽门中,对于厚朴麻黄汤有更详细的记载: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方。厚朴麻黄汤证有咳逆上气,也就是气喘的症状,如果仅仅是咳嗽,其实用不着麻黄这么厉害的药。既有咳嗽、气喘,又有胸满,这是由于肺部有痰,肺气不宣,从而导致胸闷。喉咙里有如水鸡声,这和射干麻黄汤证有些类似,也就是说病人有哮喘。综合来看,这是个寒饮夹热,上迫于肺的咳喘证。脉浮,除了表明病邪偏表之外,还表明病邪部位偏上,因此这是一个邪盛于上且近于表的咳喘。病人除了胸闷、咳喘、脉浮之外,可能还会有烦躁、口渴、倚息不能平卧等症状,这种情况就用厚朴麻黄汤。《医宗金鉴》说: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医宗金鉴》把厚朴麻黄汤看成小青龙汤加石膏、厚朴、杏仁、小麦,而去掉了桂枝、白芍和炙甘草。

厚朴麻黄汤的应用

厚朴麻黄汤,一共九味药,原方是: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厚朴麻黄汤的煎煮有特殊要求。原文说: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仲景要求先把小麦煮熟,然后把小麦滤掉不用,用小麦汁来煮其他的药,煮成三碗,每次一碗,一天三次。厚朴麻黄汤通常用于急性/慢性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符合厚朴麻黄汤证的那一类。《金匮要略浅述》记载了一则医案。13岁的男孩,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满咳嗽,咳嗽黄稠痰,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口渴苔黄,脉象浮数。医生认为这是饮郁化热,寒迫气道,宜宣肺利气、清热化痰,曾用定喘汤,咳痰转轻,但哮喘仍发。后来医生就改用了厚朴麻黄汤。剂量是:厚朴10克,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3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小麦10克。服了3剂,咳喘均止。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tp/1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