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健康养生端午特别福利请收藏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小编在这里祝大家端午安康! 农历五月又称仲夏、毒月、皋月、蒲月、榴月、端阳月。根据时令变化,五月阳气盛极转衰,阴气骤生,侵袭阳气,人们易中“湿热之毒”“寒湿之邪”,滋生疾病。因此,需端正纯阳之气、驱辟阴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这样一来,“登高顺阳”、有着“天医”之称的端午节也就应时而生,并衍生出一系列养生祛病之举。 古往今来,我国各地的端午节风俗、活动有地方差异性,诸如食粽子、挂艾叶、悬菖蒲、祭祀先祖、龙舟竞渡、佩戴饰物、饮(涂)雄黄酒(菖蒲酒)、洗药浴、吃药膳、采草药、贴“五毒图”等,以期祛毒避疫保平安。诚如古诗所云:“包中香黍分边角”“艾叶黄酒可驱邪”“蒲黄酒对病眠人”“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明朝端午浴芳兰”。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历久弥新,对于许多节俗,人们巧妙地将自然属性升华为精神属性,且有鲜明的中医意象和具象。古人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将黍米包起来成为牛角状,称之“角黍”(粽子)。古时候,牛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以端其正的象征。粽子制作的原材料也体现着阴阳学说,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生长于水中,属阴。菰叶与黍米结合,实为“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阴阳包裹义同参”。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粽子中的糯米、红豆、红枣、益智仁等具有利水湿、解热毒、补益脾胃、暖肾固精等功效。 佩香囊,避邪驱瘟 用于祛除阴气毒气附体的鬼怪、辟邪去灾、提振阳气、健身增寿的艾草、菖蒲、雄黄等皆性温,归为阳性之物。龙舟竞渡,夏季五行属火,人有阳刚之气,水为阴柔之性,三者共为一体,相得益彰。专家认为龙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等。食用“以毒攻毒”的五毒饼,佩戴用中草药制成“避邪驱瘟”的香囊和“益人寿命”的五色缕,以“天中五瑞”(菖蒲、艾蒿、石榴、大蒜、龙船花)克“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江南地区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等,象征着五方、五行及其相生相克。顺应天时地和,阴阳便会平衡,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 采百草,驱逐毒邪 古人应对“毒月”颇有心得,并将采药、药浴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端午时节为采药之良日,古籍云:“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 受人青睐的是艾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人们将采来的散发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妇女还插在发髻上,还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种能“招百福,驱百邪”的神草。 与此同时,人们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扎成“蒲龙”与形似剑的蒲叶,悬挂门上。《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台湾民间流传端午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认为艾能消祸祛邪,带来幸福吉祥。 洗药浴,防治疾病 民间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沐兰汤用的是菊科植物佩兰,一种芳香除湿的中药,煎水沐浴,有利于预防皮肤病。现在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后进行洗澡,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疖疮。在广东,人们多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汤洗浴;湖南、广西等地,则用侧柏叶、大风根、艾叶、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可以去邪毒、治皮肤病。 点雄黄,辟邪驱毒 端午节喝药酒,既古老又时髦。 说古老,是年代久远,如《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说:“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说时髦,是今人极重保健,生怕病魔缠身,于是将端午日饮药酒当作一种时尚,以求没灾没难。“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便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乐于饮雄黄酒的写照。北方地区人们饮雄黄酒,还在房屋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南方广西宾阳等地,人们将买来的雄黄、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白酒中,端午这天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用于室内消毒。 夏日健康养生端午特别福利, 祛湿方请收藏 1 淮山芡实薏米汤 材料: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去掉硫黄之味。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尤适宜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便秘者不适宜。 2 薏米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做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化热、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者。 3 小米薏米芪莲粥 材料:小米30克、薏米30克、大枣10克、莲子10克、黄芪15克。 做法:将全部材料洗净,放进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以上所列食材为中年人用量,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4 藿香荷花茶 材料:厚朴花10克、荷叶20克、藿香1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加水煮20分钟,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饮。 功效:能醒脾胃、芳化湿浊,适用于上焦困湿者,常见有口淡、胸闷、头重湿困、舌苔白腻等症状。 5 莲子扁豆祛湿方 材料:莲子(带心)10克、扁豆10克、猪瘦肉-克、陈皮1.5克。 做法:所有材料一起煮汤,煮一小时左右,加少许盐,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心火,适用于出现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大便不畅、舌苔白厚的儿童饮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9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越南变异毒株混合体逼近国门,ldq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