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医案一则
经方医案一则 文:木木 排:木木 图:网络 最开始就是学习经方入门 后来学着学着把经方抛开了 最近又回来学习经方,获益良多 01 病人,女,中年。 主诉是头痛伴呕吐。除此之外还有肩痛,腿痛,胸闷。 诊脉时发现左寸脉弱,右寸、关弦紧且脉位较浅。舌象体白胖大苔少湿润。 按照我之前的脏腑辨证思维,我是认为其心阳不足,肺脾湿盛加以气机上逆。 可照例说这个头痛呕吐,脉象应该有所上越吧,或者肝胆脉应该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吧,然而都没有。病人一直问我吃小柴胡合适不,但我思前想后,这个呕,它病位应该不在肝胆。 于患者俯卧位进行针灸后脉象变化不大。调气安神,患者扎针过程中入睡。患者病情反复,决定予方剂辅助治疗。 心阳不足应该予桂枝汤加红参; 肺脾湿盛用陈夏四君子; 那如果肺湿盛要用什么药呢?麻黄、葶苈子、杏仁要用的吧 组完方之后,我对这方发呆了。 原因无他,我发现我这样大概组完之后有另一个很出名的方的雏形。 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时候我注意到患者呼吸鼻音特别重,再想起这两天有些许咳嗽,突然意识到了这就是小青龙汤证。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然后回头来看这个小青龙汤,再结合脉象,瞬间意识到自己思路上的遗漏。 1)温化痰饮的力度单靠一个半夏其实是不够的,需要用到干姜这味守而不走的温药; 2)患者有身痛的情况,若是一个桂枝加红参虽能通过补心阳从而通血脉,但直接一点用细辛这味走窜的药不更好吗? 3)虽然患者咳嗽并不明显,但是她的呕吐,她的气喘其实已经耗损了肺气。这时候应该用五味子收敛一下补益一下肺气。 4)病位在肺也可以导致呕。 这里可以论断,患者素有寒饮(饮食所致),心阳受损,内里阳气不足,火不生土而至土寒不能腐化水谷,阳明降机不足而上逆成呕。又遇上天气变冷,睡觉未避风寒,心阳无力温化寒邪外出以致风寒束表。 予小青龙原方进行处理。 一剂见效,后未见气喘咳嗽。 而关于小青龙,其实是有加减以及类方鉴别的。 加减在原文中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从或然证中可以看到,所谓的水饮内停这个水并不一定就是根本原因。 之所以会渴,是因为这水湿实则使肺受燥邪水气运行失调所致,这时候要行水气但更关键是润肺从而恢复肺的肃降。 接下来分别用四个或然证都去麻黄了。 微利会想到什么?第一反应是脾虚,实则这个下利不是因为脾失健运,而是真的水太多了,实在没办法才往下走。但是值得注意的事,虽然它往下走了,不等于下面的水就多了,这个和后面的小便不利要区别。对于荛花,我之前并没有在意,直到我看到了《本草备用》说道“主治略同芫花”才懂得了这其实是行水之药。而《本经逢原》更是说"荛花,能破积聚症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也就是说这花行水之余还能治疗咳喘。 噎易麻黄为附子是因为水气之所以内停是寒所致,而如果提到寒饮内停不免会想到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稍微比较一下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发现了所谓的寒饮阻肺射干麻黄汤其实还间杂了“燥热”这一因素(射干、紫菀)(我不认为射干是置性存用,在伤寒论中有另外一位药可以替代)。 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者可以想到尿液潴留,这时候水液多不多不一定,但是至少中下焦也有蓄水了,所以才要用到茯苓去利水。 原文中提到咳而微喘,此处是喘加重了。在仲景伤寒中,基本上提到咳喘的条文都会使用到杏仁这味药——又或者说本身小青龙不用杏仁已经是比较特别的了。 而小青龙汤的类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泽漆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我比较在意的是厚朴麻黄汤以及小青龙加石膏汤,但这样就有太多的延伸了,就不再展开了。 刚好合金同学提到了学习方剂的方法 私以为与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思路符合 之后会更新这一部分内容 古庙青灯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3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真武汤配治水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 下一篇文章: 岳美中石膏伍半夏石膏伍知母生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