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武山有石香薷

水静

从厦门岛上,举目隔海南望,就可以看到龙海方向一座巍巍青山耸立于碧波荡漾的海边,这就是闻名海峡两岸并被华人华侨视为“唐山”的“南太武”。南太武山与金门的北太武山、厦门的五老峰鼎足而立,千年古刹福兴寺就位于南太武山中,与闻名中外的南普陀寺隔江相对。

我第一次上南太武,是在秋日,去拜访厦大邱仲潘教授引荐的福兴寺管委会主任李松铭先生。上山,落座,李主任沏茶待客,屋内一股熟悉的清香飘然而至。抿一口热茶,放下杯子,我问李主任:“杯中之水是何物泡来?记得是味草药,夏天解暑利尿很管用,我儿时采过。就是一时叫不上名字了。”

“是石香薷,南太武山上野生的,我在摩崖石刻旁发现,采来晒干泡水。好喝吗?”李主任说完,忙又给我斟上一杯。

“对对对,想起来了,是石香薷。好喝,好喝!”随着清香,我的记忆因子立马复活。

《中药图鉴》里记录,香薷,别名:香茹、香草。唇形科,为直立草本。夏、秋季茎叶茂盛、花初开时采割,阴干或晒干,捆成小把。初识此草,为母亲所教。优等品以枝嫩、穗多、香气浓者为佳。香薷药性: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泄湿,止呕断利。

据药书记载,香薷温胃调中,治霍乱、腹痛、吐利之证,利小便,消水肿,止鼻衄,疗脚气。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

李松铭主任的太太说,是她发现山上有此物的。开始她还不是很清楚这种植物的药性,只觉得清香很适合她,给到访的那些行家辨认后,行家告诉她说这是好东西,于是每年夏季她都上山采来晒干自用或赠人。而李松铭主任却向我娓娓道来他所知晓的南太武山上石香薷最早的发现者。

他说,早些年还未有现代导航技术,南太武山和山顶的普明延寿塔成为航海人眼中的“航标”和海外游子荣归故里、安抵“唐山”的方向标。据碑文记载,福兴寺始建于唐朝,重修于宋朝,早期叫“达摩院”。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刻有“景定癸亥吴拾四娘捨立”的一口石臼(据说,此物是礼佛前浴手用)上可知,福兴寺修建于南宋理宗四年,即公元年,号称“南太武佛祖庙”。寺内供奉三宝佛,即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寺庙原有二殿,左右两厢。相传,南宋祥兴元年(年),忽必烈大军攻下临安,宰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末代皇帝赵昺,被元兵从泉州逼到厦门港,沧海茫茫闻,蓦然而见南太武石塔,遂弃舟登陆,在山寺中避难。因途中中暑,随行侍从采集了太武山的香茹(香薷)熬成汤药,少帝服后暑疾消除,高兴之余赐封寺名“福兴寺”,以求风调雨顺,百姓福兴。从此,福兴寺声名大振,远近香客慕名而来,香火鼎盛。

由此看来,福兴寺乃为福佑之地,南太武山的石香薷是大功臣。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年10月1日)

水静,江南女子,现居厦门。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厦门市旅游摄影协会副秘书长。文章散见国内外各大报刊、网络,并获得多种奖项。已出版个人散文集《约厦门》、《遇见》(合集)等。《约厦门》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馆藏。

曾供职于外企,后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做记者、编辑、策划。水静写文,语言平实却匠心独运,惯以恬淡的笔触深入生活。

祝国庆、中秋双节快乐!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tp/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