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咳的辨证
咳嗽的种类不少的,有痰咳,干咳,寒咳,热咳,及寒热夹杂的咳嗽。上周我们分享了干咳,今天来说说痰咳。 痰是从哪里来的 有痰并不是坏事。通常小孩子的咳嗽有痰的,多数由于发热后表解,但津液随着解表药一起上逆后无法降下造成,这些废水位于上焦,就容易形成痰。 那么稀薄为饮,炼液成痰。身体有热了,这个热是身体自然的反应,想通过热的形式去驱除这些垃圾水分。 然而热多了经过热的炼化,痰就由稀薄而变成脓稠或者变黄。如果变成干咳呢,则为上焦发散过度,没有津液,形成咽干咽痒的咳嗽。 所以有痰说明还有津液,只不过是废水。 从咳嗽的位置和声音判断 如果在咽部即轻轻的清嗓子,这是偏外偏轻的位置,是在气管的喉部的轻咳,表现为是时不时咳出,不严重; 如果上气耸肩,说明位置比较偏里,表现为有痰,或者无痰难咳出; 作呕,理解为半表里,或者痰饮上逆; 最深的位置就是肺部了,属于表邪入里,表现为胸闷气短,甚至引起咳喘,难以平卧,躺下即咳嗽,严重的要坐起来,睡不着。 这是一种简单的位置划分,所以我们观察要细致入微。 从痰的颜色来判断 白痰或者透明的条状痰,可以判断有表参与,有寒饮参与; 黄白交替的痰是寒热夹杂的;黄痰有热; 绿痰,通常也考虑偏寒为主。 为何痰粘难咳出? 津液不足,痰少,如若身体有热,痰液会变粘。 经过用药后,药太过发散,温热,以至于痰变粘。 “痰”这个单一的症状始终要服从于整体的,具体判断还需要结合整体来做出,最终用药可以作为一个药证的判断。 这些都是在理法,只有懂得机理,才会明白身体处正在于什么情况,所以我们常说“有理法才有方药”。 常用的方剂 表不解的要解表,症见咳嗽痰多,鼻涕,或者轻微的咳喘,可以考虑用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麻黄汤不但治发热,还能治咳喘,治水饮溢于肌表,治里水。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看方子里面含有的基础方。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这个麻黄汤当中,含有甘草麻黄汤这个基础方,所以麻黄汤在发散风寒的同时,也能治里水。里水是什么?就是垃圾水分。 那么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加桂枝是帮助麻黄解表的,加杏仁治咳嗽,同时也起到下气降逆的作用。方子药味不多,但功效强大,以表上风寒为主的咳嗽痰多,咳喘,都是可以考虑用此方的。 如果咳嗽痰多,同时有少量的阳明热,引起的咳喘。可以在此基础上用麻杏石甘汤。 1 太阳有表证风寒不解,除了有麻黄汤,还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宋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这个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杏仁厚朴,说明什么问题? 太阳中风证的病传,用药不当,攻下过度了,引起表邪入里,太阴水饮上逆,引起咳嗽有痰微喘。所以在解表的基础用了太阴药厚朴,与杏仁一起,理气化痰。 太阳表不解,病传到了少阳,症见痰多微黄,鼻涕,咳,或者咳到呕,考虑柴胡桂枝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病发汗后证篇) 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个,擘)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宋) 桂枝、生姜是解表的;柴胡、黄芩清热;芍药清里热;半夏可以化痰,化饮;甘草、红枣养津液。 太阴为主的咳嗽痰多、表不解 小孩挂水后或者素体本有寒,症见口中津液多,舌水滑,不思饮食的,可以考虑《外台》茯苓饮,这些方都常用于儿科咳嗽。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桔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这里用陈皮与生姜解表,这是升;枳实是降;同时陈皮与白术、茯苓化痰饮。痰饮上逆,里有水饮,所以用了白术、茯苓。小孩子病后不思饮食的,消化弱,大便稀或者软,咳嗽有痰,可以考虑此方 严重的兼有里虚寒的痰饮,咳嗽上气耸肩,可以考虑小青龙汤 这是支饮,痰饮都有用的机会。虚寒重,又夹有微热的,小青龙加石膏也有运用的机会。 THEEND 可以说伤寒与金匮是残卷,很多方子并不完善,均散落在千金方中。比如干咳方面的方子就很少,痰咳也一样,不少方要从千金中发掘。 此外,儿科难治,因为小朋友不会自己描述,如果医生或者父母不能观察入微的,就容易判断失误。因此有条件的父母还是要学点中医基础,或者在自然经方中医群内多听课,也学东西。你可以不懂,但不能不去细致的观察,至少带小孩看病时可以为中医提供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更好的诊断。 自然经方您的赞赏我们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jb/3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绝学小小五味子,功效竟这般妙不可
- 下一篇文章: 金匮要略有关痰饮论述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