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酒渣鼻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5/9105872.html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8

自信amp;自由-一精灵分六和合

上一课,我们讲了——临济禅禅观要表达两个核心思想:一个,叫“自信自主”;一个,叫“立处皆真”。这两个核心思想是临济禅对江西禅更上层楼的一个过程。

江西禅,它从马祖道一以来,一直倡导的一个核心概念叫“即心即佛”,这是江西禅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即心即佛”,其实就是一个向内心……向内求佛的过程——“心”是“佛”嘛!“即心即佛”。向内求,其实就是向自己求,所以,第一要点,你就得自信嘛!对吧?你向自己求,你自己都不自信……你求自己都不自信,那你还求个屁啊?

自信,它是南禅宗的一个独特性格!自六祖慧能以来啊……这种独特性格的基因一直潜伏在南禅宗里!大家记得去年我们讲六祖慧能的时候,六祖慧能回五祖弘忍有一句话,说——我来求作佛。哎……这,他是来求作佛的。这后来马祖道一也说过——我来求作佛。这个基因……这种自信的基因,在江西禅系里尤其明显!到了临济义玄大师的时候,这个基因就从隐性基因变成显性基因了!嗯,这个自信……而且自信到什么地步呢?自信到了膨胀的地步!就是——你与“佛”无二无别。

自信是归自信啊……义玄大师,他也没说让你盲目自信!他是说——你要站在知识的基础上去自信……大善知识!站在知识的基础上自信——站在“知解”和“知见”两个“知”的基础上去自信!一个叫“知解”;一个叫“知见”。

对于“知解”和“知见”……这个的看法,临济义玄和他的师父——黄檗希运,两个人的看法、见解是反着的!我们前面说过黄檗希运的禅观有两大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不求知解”;第二个要点才是“无心是道”。对吧……什么叫不求知解?我们说——知识无用论!黄檗希运反对一切“向外求知解”的方式。比如——求一切所谓的善知识、求一切所谓的经教、讲经……黄檗希运都反对!反对的理由儿是什么呢?就是,黄檗希运认为——“求知解”如果作为一个证道的手段……就是你想通过“知解”来“证道”,那么它就和“证道”的目的冲突了。

所以,在“向内求佛”的这条道路上,或者说——都是“向内求佛”的道路上,师父——黄檗希运讲的是“反对求知解”!讲用“心”去契合“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求知和幸福是两回事儿。或者说——求知和求解脱是两回事儿。不是说——你求知了就能求解脱!我在“佛教哲学”这门儿课的第一课就讲过——“再多的知识,有的时候儿也不一定能让你过好这一生”……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求知和求幸福是两回事儿。

临济义玄对“知解”的看法是跟黄檗希运是反的。他是强调“知识有用论”!就是说——要求去“求知解”。但是,强调的不是说——你胡乱求知解……啊,什么善知识你都求、什么经教你都求……他求的是真正见解!他这个“知解”是有限定的,叫“真正见解”。所谓真正见解,就是我们说的“正知正见”。那,什么是临济义玄的“正知正见”?或者是他的真正见解呢?他的意思是说——你通过向外求的知解,是需要反过来证明自己、认识自己与佛祖无二无别。那,这种“知解”才叫“真正的见解”!才是“正知正见”!

义玄的这种说法,实际是“向内求佛”的另一条道路!对吧?第一条“向内求佛”的道路是——用“心”契合“道”,黄檗希运的。而到了义玄这里,他指出了另一条道路——通过外在的知见,不断地向自己证明自己向内求佛的道路是对的!或者说——通过外在的“他信”树立你内在的“自信”……外在是“他信”;内在是“自信”。

走到这一步,临济义玄的这个概念……他的这个“正知正见”,就是“你与佛祖无二无别”,就和同时代的净土宗大师——飞锡……啊,差不多同时代啊……概念相合了。飞锡大师提出来的……就是,净土宗这个时候儿的义理概念叫“众生是佛”!在同一时代,净土宗提的是“众生是佛”;临济宗提的是“你与佛祖无二无别”。那,两大宗的宗师又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命题上会师了!

自信这件事儿呢……我们也是有的!但是,普通人的自信,他总是有个度,对吧?实在很难膨胀到义玄老师说的这种地步……就是,我自信到了——我与佛祖无二无别,我向外求知的过程不过是要证明这件事情!对吧?那,怎么能办到这种自信的程度呢?或者说——你怎么能自信到这种程度?如果我们不能自信到这种程度行不行?一般自信……啊,普通自信……或者比普通再自信一点儿……实在自信不到这个、这个佛祖这种高度,能不能成呢?不能!义玄老师斩钉截铁地说——不能!

《临济录》里有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如今学者不得,病在何处?病在不自信处。

“你若自信不及”……什么叫“自信不及”?就是你不够自信!就是说我们说的——还不够自信到那个地步!

那么“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这就是说——你自信不到那个程度会怎么样。看见没有?你若自信不够,最后的结果义玄老师说了——“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啊——佛教就是要以大智慧追求大自由。义玄老师先于梁启超先生一千多年,就告诉你了一句更重要的话……临济宗的一个灵魂的话,叫作——精神不自信,灵魂不自由。对吧!“你若自信不及”,那就是“不得自由”。

灵魂不自信……哦,“精神不自信,灵魂不自由”……嗯,这个话说得就非常硬了!那,义玄老师就是要求我们的自信心必须膨胀到——认识自己和佛祖无二无别这种地步!那才有灵魂的自由。

《临济录》又接着这句话说……就是,接着这个“不得自由”继续说——尔若能歇得念念弛求心,便与佛祖不别。哦!这回就彻底懂了——在这个话后面还有一句,就是“若能歇得念念弛求心”,才与佛祖不别。就是说——你光有自信是不行!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呢!懂了……要自信,后面的条件是要熄灭任何向外的弛求——“念念弛求心”。“弛求”,奔驰着求……就是奔走着追求!听着比追求还要急迫!

所以,临济宗的这个“自信”呢……我们把它展开来看,就发现——临济宗的自信是非常地诡异的自信!和我们一般人说的自信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人自信……说“我很自信”是什么自信呢?就是——想要什么,我们就能得到什么!想搞定什么事,我们就能搞定什么事!想做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这叫“自信”……我能成!但是,临济义玄的这个“自信”跟这个一般意义上的“自信”是反着的,对吧?他要歇得……自信要“歇得念念弛求心,便与佛祖不别”。就是……他自信——自己可以什么都不想要,什么都不追求!他自信——自己可以熄灭一切念念的弛求心。

那,这个“自信”正反着!普通人是认为——我们自信就是想干什么就能搞定!而禅宗的这种“自信”,就是——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是什么都不想干。

义玄大师,他反对任何向外的弛求!你看——这说的是“念念弛求心”,不光是尘世的富贵尊荣……哎,尘世的富贵尊荣不弛求啊,我们还能理解,但是“出世间”的解脱和神通,义玄大师也不要去求——求什么求?真正要得自由就要摆脱一切境界的支配!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沦为境界的奴才。

义玄大师在这个《临济录》啊……这、这……这个,这个基本上都在引用《临济录》,《临济录》里继续说,说——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做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就是说——人呢,不要听别人胡说,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就叫“立处皆真”。

临济禅,就是通过行为艺术的这种表达……就是我们说的“当头棒喝、毁佛灭祖”……通过行为艺术要表达的,用流行的概念说,就是——佛教临济宗新时代里,义玄思想的四个“自信”!对吧……我们噺聞聨播经常这么说。

佛教临济宗新时代,义玄思想的四个“自信”……哪四个自信呢?自信、自尊、自主、自由。有这四个“自信”,就能不受环境的支配——立处皆真!哎,这就是临济宗的禅观要点。

有兴趣了解这个发源于正定县的……啊,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儿临济……哎,就是“慧照禅师塔录记”、《临济录》。我们刚才引用的这些原话,嗯……都在里头!大家可以各自体会。

我们一般讲佛教史,讲到这儿……其实就差不多了!因为讲临济义玄,主要讲的有特色的,就是他的这个接引手段——霹雳雷霆,当头棒喝!还有,就是他的峻烈禅风,呵佛骂祖……很少讲他的哲学观。因为,我们前面讲的,这叫“禅观”,对吧……四个“自信”和“立处皆真”,这叫“禅观”。

义玄大师的“禅观”跟他的“哲学观”有重叠,或者说——禅观指向方向一致……有重叠,但是,它覆盖的范围又不太一样!为什么呢?是因为临济大师的哲学观,它最终的指向性很特殊!它指出一个很特殊的目标……我们很少提这个目标!并且,它跟后世佛教发展的方向也不是很“合”,所以我们很少讲。

今天,我们汉传佛教……那主要就是禅宗!而禅宗,主要或者说——根本上就是临济宗!其他宗呢?其他宗其实中间都断了。到宋朝的时候儿,就有一句话,叫作“临天下、曹一角”——临济宗的天下,曹洞宗的一角儿。剩下的?剩下的没了!中国汉传佛教,我们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临济血脉!但是,我们以后会经常讲到临济……嗯,很多义理都跟临济有关,但是我们很少会有机会再来回顾这位开山祖师……两位开山祖师!

所以,难不难的呢?我们就过一下儿……过一下儿临济义玄大师的哲学观!这属于专业课,后半堂……大家从这儿可以跳过去,不听。这是专业课。

临济义玄的哲学观,叫作“一精灵分六和合”。啊……这个词,非常专业了!一精灵分六和合。这种哲学观,是一种跨越了“小乘有宗”和“大乘空宗”的过渡型调和教理!我们说佛教哲学有四大流派——小乘有宗、小乘空宗、大乘有宗、大乘空宗。我们今年“(佛教)哲学”讲的,这还都属于“有宗”部分;大乘空宗,主要就是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中观学派。而“一精灵分六和合”就是“小乘有宗”,或者说——传统佛教教理向“大乘空宗”过渡的一个调和阶段教理。

“一精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一心”。所谓“一心”,啊……这个,归根结底讲,那就是“大乘空宗”的“诸法性空”!叫“诸法性空说”,就是这个“一心”。

“六和合”是什么呢?“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指的就是“六根”!对应的是“六入”的和合——“六根”对“六入”的和合叫“六和合”。但是,“六和合”的概念呢,在佛教在哲学里,它属于“说一切有部”!这个,就需要对“佛教哲学”课的那个“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理论很熟。

“六和合”理论,归结下去就是“小乘有宗”的“五蕴”学说。“五蕴”学说和“大乘空宗”的“诸法性空说”调和起来,就是临济义玄的这个哲学观,叫作“一精灵分六和合”。那,更细的我们就不往……不再展开了。这是一个过渡型教理——中国式的过渡型教理。

一精灵分为六和合,这个概念首先是由黄檗希运孤明先发,首先提出来的!临济义玄又发展了这一套理论!我们简单地描述一下儿……就是——什么叫一精灵分出六和合?

首先,人人都有一段“孤明”。这个“孤明”是什么呢?是每个人先天自带的。那,这个“孤明”的性质是怎么定义的呢?义玄和希运是这么定义的,说——孤明,就是真佛、真法、真道的三者和合。每个人都有这么一段三者和合的“孤明”!包含着——真佛、真法、真道。

这三者如果融合,那祂是什么呢?既然祂是真佛、真法、真道的融合,那祂实际就是“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本原,或者说——“金刚经”说的这“一切有为法”再加上那个“无为法”,合在一起的那个本原。

“孤明”的自性,或者说——祂的特征是什么呢?义玄和希运定义祂……祂的特征是“空”!那,由“孤明”派生出来“世间法”、“出世间法”;祂的特征或者说祂的自性又是“空”。自性是“空”,派生出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那么肯定“皆无自性,亦无生性”!“但有名字,名字亦空”!这就回到了大乘中观学派的基础概念——真空假有。

换句话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所有的“法”,都是由“因缘”而起的,但是因为“因缘”也是“空”,所以,这些“法”都是依“空”起!既然,依“空”起,那么它们就只有假名儿。这就回到了中观学派的“假名观”。如果,按中观学派的“假名观”看……那,佛教,其实它就不是一种宗教,它最多就是一种治疗心病用的方法——求解脱的说法。

禅宗里有公案,叫“黄叶止啼”……骗小孩儿用的。从本质上说,就是——无意义的语言设施……名言假立而已!一切境界……世间,无非唯心所造,都是“业识”的语言设施。在这种“假名观”下面,如何解脱呢?那,解脱只在“无心”……只有“无心”才能解脱!一切都是假名。

实现“无心”的途径呢?呐,这又回到了江西禅的老路上啦!回到实现“无心”的途径,就叫“歇念”,就是——不想!“不起念”当然就“无心”!这样,这一步就从“无心”过渡到无念了。这是第一步过渡。

“歇念”——“不起念”的标志是什么呢?“不起念”的标志是“无求”!你“不求”什么,当然你就“不起念”了。呐,这一步又从“无念”过渡到了“无求”。第一步,从“无心”过渡到了“无念”;第二步又从“无念”过渡到了“无求”。

既然不向外求取,那当然也就不依靠谁喽……既不依靠谁来教导,也不依靠谁来帮助,所以就“无依”!这一步,又从“无求”过渡到了“无依”——因为“无求”所以“无依”。这样,整个儿从“孤明”出发的理论,又回到了江西禅的传统禅观上——“无心”推出“无念”;“无念”推出“无求”;“无求”推出“无依”。

看到了吧?临济义玄,他就从“一精灵分六和合”这个哲学观出发,通过阐发“人人都有一段孤明”,这段“孤明”的性质是“空”,形成的这个世界由“假名观”构成,最终返回到了“无心”到“无依”这个江西禅的传统禅观上。

这不是“哲学观”跟“禅观”方向很一致嘛?对吧!我们前面说——之所以很少讲他的哲学观,是因为他的“禅观”跟“哲学观”有重叠……方向一致,但是覆盖范围不一样。那,这回我们推了“一精灵分六和合”最后返回到了“无心”、“无念”、“无求”、“无依”这个江西禅的老路上……怎么不一样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临济义玄的“一精灵分六和合”哲学观,它最终指向很特殊!

什么是临济义玄哲学观的指向性呢?我们看一下儿啊……这个“禅观”推出来的结果——“无心”所以“无念”;“无念”所以“无求”;“无求”所以不依靠谁,也就“无依”。这是“禅观”。这个“禅观”是一个“逻辑观”过程,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无心”推“无念”;“无念”推“无求”;“无念”……嗯,“无求”推“无依”……这叫“逻辑过程”。

我们不要绕进去!我们不要绕到江西禅的“禅观”里去……我们直接在江西禅“禅观”外面来看这对因果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gx/1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