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85.html
?

患者某,女,63岁,初诊。

主诉:胃脘痞胀、疼痛间作10年。患者10年前出现胃脘痞胀、隐痛,逐渐加重,多方诊治效果不显。近来上症加重,胃脘疼痛、胀满甚行,嗳气,时有恶心,口干、口苦,慕名就诊。刻下症见:胃脘胀痛、痞满,食后尤甚,时恶心、嗳气,得嗳稍减,纳谷不香,大便2日一行、不黑,伴腰痛,舌质暗,舌尖偏红,唇紫,苔薄白少津,脉细。腹诊中脘部压痛。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中医诊断:胃痛(胃阴不足,气滞血瘀证)。

治以养胃理气行瘀。

处方:麦冬15g,石斛10g,枳壳10g,香附10g,佛手10g,炙鸡内金10g,五灵脂6g,绿萼梅10g,厚朴花10g,白芍15g,炙甘草3g,桑寄生10g,茯苓15g,莪术10g,焦建曲12g,14剂。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服药后胃脘疼痛、胀满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嗳气减,口干、口苦亦减轻,徐老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胀痛明显加陈香橼10g、苏梗10g;纳不佳,加谷麦芽各30g;时苔薄腻加薏苡仁20~30g,化瘀药择用石见穿15g、丹参10g、郁金10g等。间断用药近2年,患者饮食如常,体质量增加,胃脘压痛不显,于年12月14日复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中老年女性,胃脘疼痛,经久频发,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耗伤脾胃之阴,气郁、阴虚等多种因素夹杂久而成瘀,并互为因果,逐渐加重。药用麦冬、石斛、茯苓,甘凉为主,滋阴健脾以养胃;枳壳、香附、佛手、绿萼梅、厚朴花升清降浊,疏肝理气以和胃;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五灵脂甘温性平,行瘀定痛,兼能理气、通经和络;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胃痛兼血瘀而痞胀,用之有效”;石见穿辛苦而平,清热行瘀而无苦寒之弊,常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丹参活血化瘀止痛,因其性微寒,恐碍脾胃运化,当注意用量、不宜久用;薏苡仁健脾益胃除湿,徐老常用于胃阴不足而夹湿或见不典型增生时;鸡内金、焦建曲、谷麦芽消食化积,以助健运;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脉,缓腰痛。全方消补兼施,刚柔兼配,升降相得,理气不伤阴,养胃而不滋腻,使郁热渐除,阴液渐复,气血渐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gx/1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