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味中药材半夏
彭洋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192457.html 半夏 bànxià 一、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30cm。块茎近球形,叶基生,一年生者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者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卵状椭圆形,稀披针形,中间一片较大,长3-10cm,宽2-4cm,全缘;叶柄长10-20cm,下部有1株芽。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花葶长约30cm;佛焰苞下部筒状,绿色不张开;肉穗花序下部为雌花,贴生于佛焰苞,中部不育,上部为雄花,花序先端延伸呈鼠尾状附属物,伸出佛焰苞外。浆果卵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天南星科) 二、产地: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全国大部分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 三、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四、性味归经: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五、功能主治: 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 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二陈汤、小青龙汤,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壶丸。本品善燥湿降逆止呕,又性温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若治疗其他原因所致的呕恶,当据情配伍它药。本品又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若痰热互结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汤。还可治痰湿凝滞经络或肌肉所致的瘿瘤痰核及痈疽肿毒,未化脓者,可单用生品为末,醋调外敷。此外,取本品和胃之功,治疗胃不和卧不安,与秫米合用,如半夏秫米汤;取本品行湿润燥之功,治疗老人火衰便秘,与硫黄合用,如半硫丸。 六、使用方法: 内服:5-10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酒或醋调敷。 反乌头,不宜与乌头、草乌同用。 其辛散温燥,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及血证忌用。 热痰咳嗽慎用。 生半夏毒大,内服宜慎。 七、用药禁忌: 1、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 2、《本草经集注》: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3、《药性论》: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 4、张元素: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5、《医学入门》:凡诸血证及自汗,渴者禁用。 6、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7、曾有报道,4例误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症状表现主要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4例中除1例因误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余3例均经服生姜而痊愈。 八、中成药: : 成分: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甘草(蜜炙)、法半夏、五味子。辅料为:苯甲酸钠。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微辛。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用时摇匀。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内热咳喘及虚喘者不适用。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医院就诊。 5.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医院就诊。 8.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9.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 10.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1.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2.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3.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4.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5.运动员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 密封,遮光。 成分: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粉。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1.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头晕目眩症医院就诊。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 药品阴凉贮存区(20℃以下) 药品禁忌: 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成分:半夏一升(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苏叶二两(30g)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毫升,1升半夏=克、一两=15克] 注意事项: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该方。 九、药膳: 半夏汤: 组成:半夏(汤洗7遍,切,焙)2两,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3分,杜蘅3分,芍药3分,枳实(去瓤,麸炒)3分,细辛(去苗叶)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乌梅肉(炒)3分,松萝半两,淡竹叶(切)3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肝劳实热,闷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气逆不下,胸中满塞。 功效:下气除热。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腹、食后各1次。 半夏参茶: 原料:半夏5g、太子参38g、代赭石3g、花茶5g。 用法:用ml水煎煮半夏、太子参、代赭石至水沸后10分钟,冲泡花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化痰降气止呕。 用途:顽固性呕吐;食道癌、胃癌、贲门失驰缓症等病属痰瘀中阻者。 来源:传统药茶方。 半夏干姜汤: 药物组成:半夏、甘草、干姜各等分。 处方来源:《张氏医通》卷五。 方剂主治:干呕,吐涎沫。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取方寸匕,浆水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gx/10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QK纤溶酶案例文字汇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