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与胃病调护
春季,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这是由寒转暖的季节,此时寒冷渐退,春风送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一派万象更新、生机蓬勃的景象。但春季气候变化无常,乍寒乍暖,时晴时雨,阴阳之争甚为剧烈,是胃病的好发的季节。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我们照顾身体,需根据自己的体质、外界气候及环境,随时调整。 “春应于肝”,春季本是人的肝气旺盛而升发之时。但春天变化多端的气候,容易扰乱人的生理功能,使人的情绪活跃而易于变化,如连绵春雨,常使人感到心情沉重,抑郁不欢;浓雾重重,春雷滚滚,又让人焦躁不安,冲动易怒。多变的气候,不良的情绪,致使肝郁不舒或升发太过,进而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引发胃病。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寒邪容易侵袭人体,使脾胃阳气受阻,气机失畅,故胃病躲在初春复发或加重。 春季多风,外感风邪亦可直接侵袭脾胃而致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淫所胜,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肋,膈咽不通,饮食不节,食则呕,冷清腹胀,溏泻……。”这里说的就是风邪伤人可导致胃痛、呕吐、不食、腹胀、痞满、泄泻等多种胃肠病症。 此外,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或外出春游,劳累过度,均有可能损伤脾胃。 (一)春季胃病调养原则 春季胃病患者要顺应天时,着眼于“春夏养阳”,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精神、起居、运动、饮食等方面加以调摄。 1、调养精神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胃病患者在春季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少发脾气多微笑,保持恬愉好心态。 2、起居调摄春季应早睡早起,闲庭信步,使精神气血亦如春日的生物,舒展畅达;胃病患者更要顺应气候保暖防寒,“春捂秋冻”就是很好的养阳方法。 3、运动锻炼“一年之计在于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多参加户外活动,可选择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放风筝骑车郊游等。 4、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温和: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等温性食品,少吃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寒性食品,不宜进食羊肉、牛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2)适吃些甘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孙思邈指出:“春七十二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红枣、蜂蜜、山药、茯苓粥、莲子红枣粥之类皆可食用。需要指出的是,食用甘甜之物也应有度,不可过量。(3)宜多吃时令蔬菜和野菜:春季多吃蔬菜既可内清其积,又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胃病患者可选择白菜、胡萝卜、山药、豌豆苗、荠菜、马兰头、香椿等。蘑菇、绿豆芽等性寒凉,不宜多吃。(4)宜饮花茶:胃病患者宜饮用茉莉、玫瑰、玳玳花等花茶。(5)忌暴饮暴食:饮酒不可过量;浓茶、咖啡、饮料等尽量少吃;粽子、糯米团子、汤圆等粘糯食品和炒瓜子均不宜食用。 (二)春季胃病药治要诀 1、春季是溃疡病的好发季节。本季中溃疡病发病以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黄芪建中汤是春季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方,临床可适当配合行瘀、制酸、护膜(保护胃黏膜)等药物,以提高疗效和防止复发。要注意春季阳气已经萌动,附子、细辛等大辛大热之品不宜过用,以免辛燥助火伤阴。 2、春应于肝。春季肝气偏亢而易伤及脾胃,引发胃病。因此,春季胃病多与肝气有关,常表现为肝胃不和之征象,疏肝和胃是常用治法。该法在运用时要注重“疏肝不忘和胃,理气还防伤阴”和“忌刚用柔”的使用原则,尤其是伴有火郁和阴伤者更应谨慎。临床常用疏肝不伤阴的药物有:佛手、香橼皮、白蒺藜、郁金、厚朴花、玫瑰花、木蝴蝶、绿萼梅等,可选择使用。此外,对肝胃不和型胃病应少用补益之品,以免加重气机阻滞。 3、对溃疡病的中医治疗,不能满足于胃脘痛已获控制,要注意纠正寒热温凉之偏和调整体质阴阳,这对于防止溃疡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如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病,在胃脘痛缓解后,坚持用中药温建中阳、活血化淤作为巩固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提高胃肠功能和改善全身状况。 4、中西医治疗溃疡病各有长处,互相取长补短是临床最佳选择方案。对胃溃疡及部分难治性溃疡、复发性溃疡、吻合口溃疡等,宜在中药辨证施治的同时,加西药正规治疗。待溃疡愈合后再改用中药进行调理,以减少复发。 5、溃疡病若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对中小量出血者可采用以中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大出血者应以西医抢救为主,适当配合中药。对于胃巨大溃疡者,不要过于强调中医药治疗,该手术就手术,千万别耽误时机。手术后则可用中药调理,使胃肠功能早日康复。 6、胃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其中,饮食失节是主要原因之一,心理、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消化性溃疡就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食疗,并注重精神调养,并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总之,春季阳气生发,体内蕴藏一冬的阳气亦开始向外生发,此时应注意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以调护阳气,防止胃病的发生或加重。 1 END 1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活小常识中暑后的处理措施
- 下一篇文章: 照护失智老人有妙招,这5个案例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