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401/5270056.html
蓝月提示:

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厚朴12g陈皮15g草豆蔻9g木香9g干姜2g茯苓9g炙甘草10g水煎,分3次,温服。

1.中焦寒湿,阻滞气机,脘腹胀满。

2.外寒犯胃,时作疼痛。

本方以脘腹胀痛或时作疼痛为主证。脘腹胀满,有寒热之分,虚实之辦,气郁、湿阻、食停之不同,本方所治,属于中焦寒湿阻滞气机,与卫气运行逆乱有关。卫气升降出入于三焦,运行有序。卫气能在三焦升降出入,与肺脾肝三脏都有关系,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因为脾胃位居中州,为四运之轴,升降之枢。今因中焦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腻滞,阻碍气机,以致脘腹胀满。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的病理转归。属于内伤引起,反映了湿是引起胀满的主要原因。若外感塞邪,由少阳三焦直犯脾胃,寒邪与运行出入的卫气相搏,寒凝气阻,气滞其津,阻于腠理三焦,故呈胀满。此即《灵枢·胀论》所谓:“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的病理改变。至于外塞相侵引起胃痛,亦与寒凝气阻有关。即《素问·举痛论》所谓:“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机理。综上,寒凝气滞是引起胀满、疼痛的主要原因。中焦寒湿,阻滞气机。

温运中阳,理气化湿法。

脾胃虚寒,湿浊凝滞,影响气机不畅而呈脘腹胀满,法当温运中阳以消除病因,恢复功能;理气化湿以流通津气,疏畅三焦。使寒邪得去,中阳振奋,津气流通,三焦无阻,则胀满可消而疼痛可止。方用厚朴为主药,温中行气,燥湿宽中;干姜、炙甘草助其温运中阳;陈皮、木香、草豆蔻助其行气宽胀,诸药均有燥湿化湿作用,再佐茯苓渗利,则除湿功效更为显著。对因寒生湿,湿困脾阳,阻滞气机而生胀满疼痛之证,可收温中行气,除湿宽胀功效。此方陈皮、厚朴用量独重,而干姜用量最轻,侧重于行气导滞和芳化燥湿,若寒甚者当加重干姜剂量,或再加桂枝、吴茱萸之属,才能胜任。治疗湿凝气阻于三焦的胀满,宜肺脾肝三脏同治。此方着重治中焦之气阻,若加开宣肺气的麻黄、杏仁之属,疏达肝气的青皮、香附之流,则三焦同治矣。余治一例院腹胀痛,单用本方多剂无效,加人麻黄而愈。

以脘腹胀满而兼舌淡、苔白、脉缓为用方指征;腹痛亦然。厚朴温中蔻木香,陈苓甘草配干姜,脾胃寒湿脘腹胀,温中行气力能康。

方药由来

考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厚朴(姜制)、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钱)、干姜(七分)。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右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也载有该方,方中干姜用量为七钱。

与平胃散的区别

单从方剂组成来看,很难想到该方出自李东垣之手。方中既没有人参、黄芪之补,也没有升麻、柴胡之升,药味也非“多多益善”。方书多谓本方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但平胃散方也可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二方有何区别?

读《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治疗脾胃病湿胜者,擅用平胃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补中益气汤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有如下论述:“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从脏腑补泻用药法分析,厚朴温中汤很像平胃散的加减方,即平胃散去大枣,以草豆蔻仁易苍术,加茯苓、木香、干姜。但从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分析,二方有着很大的区别。

本四时用药为李东垣的用药法度之一。李东垣根据《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提出“随时用药”。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凡用药,若不本四时,以顺为逆。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是为四时之宜也。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及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泻秋收冬藏之药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并淡味渗泄之药,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肾也。用药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理解厚朴温中汤与平胃散方的区别,也宜遵此法度。

在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中,载录了李东垣《药类法象》部分内容。从药类法象分析,平胃散方中,苍术、陈皮、甘草属于“湿化成”类,厚朴属于“热浮长”类;厚朴温中汤方中,厚朴、草豆蔻仁、干姜、木香属于“热浮长”类,陈皮、甘草属于“湿化成”类,茯苓属于“燥降收”类。反映到《内外伤辨惑论》中,卷中内容分四部分,李东垣是按春、夏、秋、冬次序写成的,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肾之脾胃虚方”。平胃散方出现在应春的“饮食劳倦论”的方后加减中,而厚朴温中汤方出现在应秋的“肺之脾胃虚方”的正方中。可以这样认为,平胃散方以“湿化成”类药物为主组成,重在运脾治胃,普适于春、夏、秋、冬;厚朴温中汤方以“热浮长”类药物为主组成,重在以味厚发热之品治疗“客寒”,佐“燥降收”之茯苓,以应“秋冬”。

重在祛邪

病有标本,治有先后,这是《内经》中确立的重要理论之一,为后世医家所遵从。在后学者眼中,李东垣最擅长标本同治,常合寒、热、补、泻于一方,如人参、黄芪与黄连、黄柏同用,生地、白芍与苍术、羌活同用,附子、干姜与生地、黄连同用等等,所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在厚朴温中汤方中,论中明言“脾胃虚寒”、“戊火已衰”,但方中只治邪实,未及正虚,并未标本同治。

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通常可以这样理解,赵守真所谓“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即含此意。但李东垣用药常例中并非如此。《汤液本草》中引“东垣先生《药类法象》”中明确指出:“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戊火已衰”为“宿病”,“又加客寒”为新病,《金匮要略》所谓先治新病,后治宿病。或者说,主症为疼痛,“痛无补法”,先予祛邪,待“气温胃和,痛自止矣”之后再治正虚。这两种理解似也符合临床。

所以,可能李东垣补泻同施、标本同治多用于内伤病证,所泻之邪、所治之标多为内生;即使为外感,所治病证也以内伤为主。而厚朴温中汤所治之邪为“客寒”,且证以外感为主,即“客寒”为本,因此组方重在祛邪,也合“先治其本”之意。

不用风药胜湿

治疗寒湿,李东垣最擅长的手法当为风药胜湿,所谓“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厚朴温中汤主治寒湿气滞证,为什么方中不用风药胜湿呢?

李东垣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指出:“夫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其中,“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料、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除致新,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

在厚朴温中汤证中,所治病证发生在秋冬,故不宜风药以升浮,反宜“以淡泄之”。当然,如发生在春、夏也并非绝对不可,李东垣又说:“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治法己试验者,学者当以意求其的,触类而长之,则不可胜用矣”。方示规矩,活法在人。

如果您觉得这些信息有用,欢迎转发,您的转发将会帮助其他人更健康!

蓝月提示:健康无小事无病别侥幸你为自己健康都做什么了?

一天学一点,疾病离得远!

更多健康内容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