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虚寒型肺痿的证治。患肺痿病,无咳嗽,无口渴,只是口吐清稀涎沫,是肺气亏虚,无力驱邪。若气损及阳,肺阳不足则津液不化而成寒饮,可见口吐涎沫。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亏虚失于固涩,可见小便异常,即所谓上虚不能固下。肺肾母子之脏,母病及子,肾中阳气亦虚,故而小便频数,甚至遗尿。

肺中虚寒,清阳不升、寒饮上犯则头眩,口中多涎沫,治疗可选择甘草干姜汤,温化寒饮。如果服甘草干姜汤后,出现口渴,是辨证有误,本是消渴病,口渴而小便不利,误为肺痿。

肺痿病因是肺中津液亡失,虚热肺痿是热伤阴液,虚寒肺痿是阳气不足,水饮无以化为津液。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此举肺痿之属虚冷者,以见病变之不同。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遗尿、小便数者,肺金不用而气化无权,斯膀胱无制而津液不藏也。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则属消渴,盖小便数而渴者为消,不渴者,非下虚即肺冷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咳而不吐涎沫者,肺燥咳也;咳而吐涎沫者,肺热痿也。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有冷饮,非为肺中成热痿也。肺中冷,则其人必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约制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草干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如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谓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不但非肺中热,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热也,则不当以属肺中冷寒饮治之,当以属胃中热消渴治之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肺痿之病,金被火刑,必咳而渴,若但吐涎沫而不咳者,则其人不渴,必当遗尿而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气不摄水故也。此为肺中寒冷,必头目眩晕,多吐涎唾。以其肺胃寒滞,阳不归根,是以发眩。气不四达,是以多涎。甘草干姜汤,甘草补中而培土,干姜温肺而降逆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痿之言萎,若草木然,烈日暴之,则燥而萎,水泽渍之,则腐而萎。本条吐涎沫而不渴之肺痿,与上燥热之肺痿,要自不同。所谓「不渴必遗尿,小便数」者,上无气而不能摄水也。气有余即是火,气不摄水,则肺中无热可知,然则仲师所谓肺中冷,实为肺寒。眩为水气上冒。多涎唾,则寒湿在上也。故宜甘草乾姜汤以温之。陈修园以为冷淡之冷,不可从,不然服汤已而渴者,何以属燥热之消渴耶!便可知甘草干姜方治专为寒肺痿设矣。又按《伤寒·太阳篇》干姜甘草汤治,误用桂枝汤发汗,伤其脾阳,而手足见厥冷而设,故作干姜甘草汤以复其阳,便当厥愈足温,但治厥倍乾姜,治痿倍甘草耳,此亦虚寒用温药之明证也(此方治寒肺痿,要为升发脾精,上滋肺藏而设,章次公云)。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肺寒致痿也。前伤津液,虛热成痿,乃肺痿之常,此肺气虚寒,痿之变也。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胃中营卫之气,相蒸于上焦,而成宗气温养于肺,散布津液,而为常度。此胃虚则营卫衰弱,宗气虚微,上焦不温,津液不布,聚化为沫,则吐涎沫。内无火气动肺,不烁津液,故不咳而不渴也。遗尿小便数者,因肺之上源虚而不能制下,肺冷痿弱之故也。肺冷则肾阴上逆,必眩而多涎唾。方用甘草、干姜温补肺胃之气,肺气得温,则津液布而涎沫不聚,痿自愈矣。若服甘草干姜汤已,渴者属热痿,又非肺寒之比,因涎多聚溢胸中而制燥热,故不渴。实热内伏,而服干姜汤助起肺胃之热,遂作渴,故属消渴也。

论曰:经谓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蹩者,是因七情思虑伤肺,火盛水亏,所以《局方发挥》有泻南方补北方之治。本经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乃从汗出,呕吐,消渴,小便利数,大便难,而重亡津液,过伤肺与大肠气血所致,与《内经》不同。又吐涎沫而不渴,其人不咳,必遗尿小便数,上虚不能制下,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以甘草干姜汤温肺起痿,经所不载,仲景创补之矣。但治热痿之方,遗失无传,余以《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调和营卫,滋阴清热润燥,或温中益虚,显然有据,谅不罪予僭妄。宋人选入《外台》《千金》等方亦调阳明之意,临证参酌用之。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肺不用而痿其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散布诸经,而但上溢于口,则时吐涎沫,且邪气之来顺而不咳者,痿则冥顽不灵也。其人以涎沫多,而不觉其渴,未溺时,必自遗尿,溺时小便短而频数,所以然者,以上焦气虚不能制约下焦之阴水故也。此为肺中冷,盖肺痿皆由于热,何以忽言其冷?然冷与寒迥别,谓得气则热,不得气则冷,即时俗冷淡冷落之说也。肺为气主,气虚不能自持于上,则头必眩,气虚不能统摄于中,则口多涎唾,宜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经云:肺喜温而恶寒。又云:肺喜润而恶燥。可知温则润,寒则燥之理也。且此方辛甘合而化阳,大补肺气,气之所至,津亦至焉。若草木之得雨露,而痿者挺矣。若服此汤,而反渴者,属消渴。又当按法而治之,不在此例也

此申言肺痿证多由肺冷,而出其正治之方也。诸家于冷字错认为寒,故注解皆误。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寒肺痿的辨证论治。虚寒肺痿,因于上焦阳虚,肺中寒冷,气虚不能敷布津液于诸经,所以多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必遗尿,而且小便亦经常频数,这是上虚不能摄下的证候特点。由于上焦阳气不足,又必见头眩之证。

治以甘草干姜汤温肺气,行津液,制约下焦之阴水。方用甘草、干姜辛甘化阳,以温肺寒。温则润,能行津液,而利阳气,气利则津达,肺得其养,则肺不痿。方有理中之意,具有振中阳、补土暖金之法。

若服甘草干姜汤后,而反口渴者,说明此证已属消渴,则按消渴病治之,不在此例。本条说明虚寒肺痿的治疗要温肺益气,待阳气复,而津液敷布,则唾证自愈,而肺痿可复。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一段呢,不是肺痿,这个注家也是搞错的多,又说肺痿又出来冷的肺痿,哪是那个事啊?冷的不叫肺痿,开始呢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这个把定义搞清楚了,没有热怎么能叫肺痿呢?他这个说的很明白这一段,他形似肺痿吐涎沫,吐涎沫是肺痿的一个症候,那么这个人呢也吐涎沫,像肺痿吐涎沫一样,但是而不咳,这一句话就把这个肺痿否定了。肺痿它非咳不可,不咳它不关系到肺了。

那么这个人光吐涎沫而不咳,同时呢里头也没有热,这人也不渴,那么为什么吐涎沫呢?这个吐涎沫啊,他底下有解释,他说这是啊肺中冷。肺中怎么冷啊,主要在中焦,还是在胃。这个胃虚就要停饮,就要停水,而且胃虚这个水呀就往上来泛,上泛它就要波及到肺,吐涎沫。咱们说是寒饮射肺嘛,这是后世注家这么样子说嘛。就是这个胃虚,这个水都往上泛,那么这一段主要就是说明这个问题,你看这个方子就知道了。

他说这个啊形似肺痿吐涎沫,但是不咳,那么这个人也不是里头有热,里头也没有热,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假设由于胃虚停饮的话,这人呢一定是小便失禁,遗尿,小便数。什么道理呢?它是上虚不能制下。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书大概《五脏风寒积聚》里头有,这个上焦啊也得受中焦气,那么上焦它自己不能生津液啊,这个方才我们讲肺也是一样啊,它都是胃生津液,我们说胃消化水谷嘛,这水谷之气,由胃来再发生一种变化作用,它生出来之后呢供给上焦,那么下焦呢也秉中焦之气,下焦它也没有这个办法,下焦的一切的机能啊也全是中焦供给,下焦也秉中焦。那么如果胃要是虚,也影响到下焦虚。

所以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古人呢拿一个阴阳五行来解释,他说胃属土,土虚不能制水,上不能制下,他拿这个阴阳五行来说。那实质呢,规律是这样,这个胃要是不好啊,身上哪也好不了。如果胃虚而使得下焦组织松驰,这个小便失去收涩它就遗尿,这很多了,这就咱们这个书上就多了,你看这个膀胱也好,肾脏也好,它失去收涩作用了,那么就小便不禁。那么这个治疗呢,治胃就行,等我过后再讲,咱们先讲这几句。

他说如果要是胃虚,而有寒饮往上冲逆的话,使之吐涎沫,那么一定他要遗溺,要遗尿,小便要频数,胃虚不能治下嘛,这所以然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上虚不能治下,就是胃虚,脾胃虚了,古人这个中焦讲脾胃了,而不能治下的原因,它要因为这种情况。那么这为肺中冷,所由来也在这。怎么讲,他底下有注解了。这个水呀往上冲啊,一定头眩,必眩,眩晕的眩啊。这个胃有水,头就眩啊,所以咱们治这个头眩,常常用这个苓桂术甘汤就这个道理啊,我们利尿就行了。

这个胃虚啊它不能制水,水往上泛,下边失禁,它同时也往上泛,所以他脑袋晕。多涎唾,同时这个涎唾也要多的,这个涎唾是这么来的,不关系到肺,哪关系到肺呢?他所以搁个肺中冷是冲这涎沫说的。所以这个注家看到肺中冷这三个字啊,把这一段啊说成肺痿还有冷肺痿,这是瞎说八道,没有这个事,这不要信。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你看看这个治疗,这个甘草干姜汤是理中汤的一个基础啊。这理中汤就是甘草干姜汤的一个加味啊,甘草干姜汤加人参、加白术就是理中汤,理中者理中焦嘛,治胃,它不是治这肺,哪来的治这肺啊。

在这他不是那么虚,就寒,所以他用甘草干姜就行了,可是甘草大量用了。若服汤已渴者,胃恢复了,渴了就是寒去欲解了,就是胃里头没水了,没水这渴既不关乎肺,又不关乎胃,这属于消渴门类中的事,你到那去看去吧,治渴的方子有的是,看看怎么一个渴你怎么治,这个不在本段讨论之内,所以不详细说了。

这一段本来挺好懂,可以大家注的把这个书弄得乱了。他这个咳逆上气往下讲,那么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肺痿的病,吐涎沫,也像肺痿,可这个他光吐涎沫啊,这个实质上这个涎沫与那个浊唾涎沫也不一样,这个唾涎沫它不是粘的,那个浊唾涎沫,它是有热的加工了,它是浊唾涎沫。这个就是涎沫,这个它不是一个特别胶粘的那种粘痰,不是这种样子,这个不是肺痿。

这个甘草干姜汤这个药很好使,我们在那个甘草干姜汤加上这个茯苓、术就是苓姜术甘汤了治遗尿,也治小便频,也是后头讲咱们有那个所谓肾着汤了,就是根据这个甘草干姜汤的基础上加味。所以这个药治小便频,它总而言之呢是个温中,恢复胃。

另外有一个方子叫干姜附子汤,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头讲过了,这个方子好懂就两味药,干姜和附子这两味药都是大温性药啊,这两个药搁一起用当然力量更大了。这干姜偏于治呕,这个附子呢偏于温下,所以这个下利用附子的时候多,呕吐用干姜的时候多,所以胃寒大概用干姜的时候比较多。大量用甘草,这甘草是甜,甜以养脾嘛,这个甘入脾,它也就是同时治胃,还是辛甘搁一起,就是温胃治胃。底下这个方剂才是咳喘的具体治疗了。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张子恒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