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丨科普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
点击蓝色字医院 湿邪重浊牯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脏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厦脾肾阳虚,运化功目自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疸。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爆,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化湿法 化湿药多为辛温芳香之品,适用于搴湿、署湿、湿温病证。 疏表化湿 是治疗湿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证见恶寒、头重而胀、身热不扬、脏体酸重而软或痛、胸脘痞闷等证。肺主表,气化则湿化,湿祛则热亦退,多选用芳香而轻清走上之品,如香薷、扁豆花、厚朴花、藿香等,方如香薷饮或藿朴夏苓汤。 清热化湿 是治疗湿热阻遏中焦者。证见身热汗出不解、胸闷腹胀、呕恶、大便热臭、小便黄赤等。固湿邪蕴阻脾胃,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下趋则大便澹泻。热重于湿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胃,常选用芳香走中之品,如藿香、佩兰、荷叶梗、白扁豆、砂仁、薄荷梗、石菖蒲。方如王氏连朴饮,但固所选药物多偏温,故亦配伍清热之品。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于脾,常选用扁豆花、茵陈蒿、厚朴花等。 解毒化湿 是治疗湿热交蔫,蕴毒上壅者。证见发热口渴、胸痞腹胀、咽肿尿赤、身困麦黄等。湿与热合,郁而化毒,需化湿以清热,除热以解毒,以芳香化湿与清热解毒药同施,方如甘露消毒丹。脾主湿,且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因此通常所说化湿,多指芳香化湿。作用部位在中焦,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受困,运化失司之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口甘多埏等,故有芳香醒脾,化湿和中的说法。但在具体应用中,经过配伍,芳香化湿药又可用于上焦肺经病变以厦在表之湿邪,所以又常有“芳香宣化”、“芳香宣透”、“芳香透泄”之说法。 化湿法主要针对中焦脾胃病变,其次是上焦病变。 燥湿法 燥湿药多具苦味,药性有寒温之别,主要针对中焦脾胃病变。 苦搴燥湿 又称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为患的病证。湿热内蕴可表现为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稀烂热臭、舌苔黄腻,可选用黄连、黄苓、黄柏、苦爹、龙胆草等。苦寒燥湿药又常与辛开之品同用,因辛开苦降,顺其脾胃升降机靛,苦辛并进是分解中焦脾胃湿热的主要方法,所以叶天士说胸脘“若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方如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去爹、草、枣。 苦温燥湿 用于搴湿为患病证。寒湿中阻可表现为畏搴胺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可选用橘皮、苍术、厚朴等。脾胃为寒湿所困,升降失司,治疗就应燥湿与散寒同施。苦温燥湿也常与辛开之品同用,方如平胃散。 另外还有二种燥湿方法,一是不具苦昧但靛祛风者亦畿燥湿,即所谓“风胜爆”以治疗湿证,如白芷;二是辛亦能燥湿,即李时珍说云“辛热浮散”以祛搴燥湿,如半夏、草豆蔻、草果。 利湿法 利湿药多性寒,用于下焦湿热病证,如小便淋沥涩痛、尿赤、或腹泻、口褐不多饮、带下等。前人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选用车前子、滑石、金钱草、石韦、海金沙等。由于下焦湿邪的表现形式不同,故又常与温阳、滋阴、清暑、清热等法同施。 温阳利湿 是治疗阳气被水湿、寒湿所困者。证见小便不利,心烦口褐、水入则吐等。 宜利湿药与通阳药同施,如五苓散。 滋阴利湿 是治疗热伤阴液而小便不利者。证见口干口褐而言饮,但一般饮而不多,既能生津又能利尿的药如芦根、茅根、西瓜翠衣可以选用,如猪苓汤即能利湿兼懑阴。 清暑利湿 是治疗夏季暑湿证者。暑多撼湿,证见发热、心烦、口褐、小便不利等。可选用既能解暑,又能利湿之滑石、车前草、茵陈蒿、西瓜翠衣等。 渗湿法 亦称甘淡渗湿,主要作用于下焦,是选用甘淡药以渗出水湿者。此类药物作用平和,某些药物还具有;翦养性,尤宜于体虚或湿邪不葚者,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 利湿法、渗湿法均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但利湿药作用强于渗湿药,利湿药易伤阴。 胜湿法 胜湿药多辛温,且多具燥烈之性。用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停留在肌肉、关节、筋骨、经脉之痹证。证见肢体重者,如关节肿痛、肌肤麻木、筋脉挛急等。既能祛湿又能祛风,才称胜湿。痹证多有疼痛,故祛风胜湿止痛台称。胜湿药有偏于走表和偏于走里的区别,偏于走表者作用较强,如羌活、苍术,方如九味羌活汤。偏于走里者作用缓和,如独活、桑寄生,方如独活寄生汤。 胜湿药能祛风,止痹痛,但风湿阻于经络,经久不愈者,常与活血养血药同用,此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祛湿法的区别 化湿法作用于中上焦,药物多芳香、辛温,使湿邪从表从外而盐复。燥湿法作用于中焦(亦有部分药物作用于上、下焦),药物多苦温或苦寒。利湿法作用于下焦,药物多苦寒,使湿邪从小便排出。渗湿法作用于下焦,药物多甘淡,也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但作用平和。胜湿法作用于肢体关节、肌肉、筋骨。 由于湿与水、痰、饮等关系密切,所谓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极,痰、饮为水湿停聚而成,故利尿、逐水、除痰、化饮亦具有祛湿作用。 此外还有除湿、运湿等法,除湿与祛湿同义,运湿是指具健脾而又能祛湿者,多指苍术、白术的作用。 祛湿法的应用 “各种祛湿法虽作用部位不同,但因药物的功效多样,几种祛湿作用在一药中可同时体现,如厚朴辛苦温,具芳香味,能芳香化湿以畅气机,苦温燥湿以除胀满,故香薷饮、平胃盐复均用之。又如苍术苦辛温,具芳香味,能化湿以辟秽,燥湿以运脾,胜湿以除痹,李时珍谓“烧苍术以辟邪气”,故平胃散、九味羌活物、二妙散均用之。此外,如白术燥湿又能利湿,蚕砂能化湿亦能燥湿等,因此化湿、燥湿、利湿、渗湿、胜湿虽作用部位不同,由于药物本身的多种功效又可灵活应用,如藿香正气散能化湿亦能燥湿、利湿,宣痹汤能利湿亦能化湿等,都说明祛湿法虽有区别,但几种法则常同时运用。 湿邪慢甍机体,在上在外者宜表散以汗之或化之;在内在下者,宜苦温或苦寒以燥之,或苦寒以利之,甘淡以渗之。前人认为治疗湿邪“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就是对治疗湿邪的概括总结。三焦治则虽各有区别,但又不可将人体的某一部位看成孤立的,因此对湿证有时三焦同施,如三仁汤,有时表里兼治,如藿香正气散,有时寒温并用,如二妙盐复,有时补泻并投,如猪苓汤。 老年病科黄德超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