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网络没有补习的年代,儿时的我们在春天里最爱的事便是上山下海。下海往往是为了解馋,海边岩石上多得是攀附着的辣螺、观音手和火山状硬壳的qiòng(只熟知其方名,方言的方,却不知如何书写,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知其学名为“藤壶”,预知详情,请查百度),只需几十分钟,准保你能捡拾到一包袱的小鲜,那味道咱就不嘚瑟了。上山则是精神需求,因为除了赏花咱还学会了悦己。采一朵红艳艳的花,轻轻拉下花瓣,用力地在大拇指的指甲上压出汁来,然后逐个指甲擦拭过去;或者,摘一束花(忘形忘名了),去掉花梗,把两朵花背靠背摊平花瓣,一根细绳从中捆扎后,再去祸害另两朵,接着下两朵,直到连成一圈做成花环,套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当成新娘妆必败饰品。现在想来,在物质那么匮乏的年代,我们居然能无师自通地臭美着,真是了得!

我还给自己的职业偶像列过一份TOP10榜单,位居魁首的似乎是百花仙子和百果仙子,想来是受了《镜花缘》的影响。仙子们的日常是负责管理百花、百果的开放、衰败、颜色、香味、生长地点及相关事务,遵循“一枝一朵(果),皆定数而开(结)”的原则。尽管仙子们权威、公正,但不得不说她们也有偏爱。

似乎扯远了,我今天其实是要说说四月的花和五月的果。因为在四季12个月里,四月的热烈和五月的甜美,满足了我们的味视之欲,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怕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而微观世界中的它们,更是美得精致、美得张扬。

四月:清冷中的热烈

梨花风起正清明,蔷薇沉沉谢春天。草木有灵,在风的世界里,你听到花儿成长的声音了吗?

4月的花市,喧喧嚷嚷,清丽又浓艳。花儿总是令人惊叹,其内部的经典构造是初级植物学极佳的教材。春天的花朵,雄蕊雌蕊大都极其明显,它们从花心探出来,散发着蜜糖的花香,吸引着一切采集者,而小小花粉,则肩负着家族的重担。

对了,植物也有婚约!要走进花儿的微观世界,我们得先了解花儿的结构。

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读懂花儿的密语,走进它们精巧的艺术世界!

1.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完美的花朵结构,如雪如腮的花瓣,秀颀的花丝,鹅黄的花药,衬着新鲜的嫩绿的叶,明媚可人。

(桃花花瓣)

(红桃雄蕊)(白桃雄蕊)

(桃花花粉)

那么美,所以忍不住想画几朵呢!

2.梨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梨花一名“玉雨花”,洁白如琼玉的它,别名更为风雅,芳姿素淡,清香素雅。在文人眼里,它最适宜月下或雨后观赏,所谓“院落沉沉晓,花开白云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梨花雄蕊)(紫色雄蕊的花药)

(梨花花粉,那么像夏威夷果)

3.杜鹃花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施肩吾《杜鹃花词》

杜鹃花是种有故事的花,花色繁多,尽管江湖传闻种种,但不外乎“人化而为鸟,鸟泣血苦啼”的框架。诗词中的杜鹃意蕴丰富,常用来表达伤春、哀怨、悲愁之情,杜鹃花虽与其有渊源,却热烈奔放,绚烂高调。我还是喜欢叫她“映山红”,满山杜鹃开放,一眼的明艳,山川尽染醉红颜。

(人工栽培的杜鹃花雄蕊开裂花药特写,雄蕊的花丝被松散的黏丝黏连,花粉散出化药时黏丝将花粉粒黏连为线状。)

(人工栽培的杜鹃花花药孔裂,两个药室顶端各其一孔)

(人工栽培的杜鹃花花粉拥有多数黏丝)

4.春天里的其他花

四月是属于蔷薇的,在路旁,在田间,亦或是灌木丛中,你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淡定从容。满院蔷薇架,密叶翠幄重,浓花红锦张,无风自飞舞,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所以,你会忍不住走进,走进,细看,轻嗅……

当然,春天也却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白花绿叶的素颜状态也别有滋味。一蒂千花的绣球,似绿筒冰淇淋,让人在热力四射的春日艳阳下,感受到满满的清爽。

五月:明媚中的甜美

百花过后,必有百果渐次成熟。绿树浓阴的五月,野草拔节,野果也侵入视野。小时候水果不多,山上的山莓、羊奶果最是舌尖美味。

(羊奶果)

羊奶果现在不太见了,山莓隐退了一阵子后复出,粉丝热情丝毫不减。有趣的是,这种植物,从上到下,包括承托着果实的萼片,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绒毛。

(山莓)

(微观下的多腺悬钩子,是蓝莓和覆盆子的近亲)

当然,野果有风险,进食需谨慎。五月的果子开始丰富,大多数果子虽然果期短,美味却是不可替代的。

1.桑葚

在我第一次吃到桑葚的时候,我完完全全诧异于自己的浅薄无知了!虽然舌尖里有我读过的书,但是读过的书中却未必有我尝过的味道。诗经的《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劝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提到“紫红的桑葚”,可这么老字号又兼文化味的水果,我居然是在工作后才品尝到,多么愧对吃货精神。

(桑葚)

(微观世界里的桑葚,多毛的部分,是柱头)

2.樱桃

提起樱桃,就想起一种嘴型。唐朝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可见,樱桃嘴、小蛮腰,是古典美人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小蛮腰可以有,马甲线可以练,要真长着一张樱桃嘴,将会与多少美味失之交臂,罢罢,还是给吃货配一张姚晨嘴吧!

关于樱桃的画作很多,齐白石老先生大概是最偏爱樱桃的,所以有很多樱桃之作,光看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樱桃红润光泽,娇嫩欲滴,微观世界中的也是如此。

3.枇杷

苏轼可谓吃货界的模范,无论贬到哪里,都能把吃演绎得清新脱俗。这个男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文章”,他有几首水果的诗中都提到“芦橘”,如“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客来茶罢空无有,芦橘杨梅尚带酸”。有客问之:“芦橘何物?”苏子曰:“枇杷是也。”在他后来著的有些书里也跟着说“枇杷,一名芦橘。”

其实,芦橘和枇杷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早在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说:“芦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注意,他是把几样东西并列在一起作陈述的,可见枇杷不是芦橘。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也指出:“《文选》者,以枇杷为芦橘,误矣。”可见,名人做广告也需谨慎,苏大学士为枇杷代言,居然也有“想当然”的时候。

枇杷名篇不多,唯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西瓜

西瓜为夏季代表性的水果,“吃瓜”确有解暑之功能。但是“吃瓜群众”这个网络词语刚兴起的时候,我曾一度纠结吃的“瓜”到底是“瓜子”还是“西瓜”。后来才知道,吃瓜群众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后来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之后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到: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流行开来后,“吃瓜群众”就已经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还有个反朔求源的说法,在《礼记》里找到,是这么说的:为天子切瓜,削皮后要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所以,自古以来,自己吃瓜的,都是不知内幕的“群众”。

对了,后两种水果似乎缺少微观视角,还是留着大家自己去观察吧!六一临近,推荐送孩子一款显微镜,然他们也爱上微观世界。

看,学霸们早就开始微观了!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就







































脸上长白癜风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