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谈理中丸(三)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可能有好多人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理中汤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是,我只是和大家讨论,并不是说不是,但是似乎讨论对我们是有用的。太阴病源流《伤寒论》第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太阴作为一个病,它表现的是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这是我们熟悉的。《伤寒论》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病,口不渴,病机是里有寒,治疗应该用温法,方剂应该用是四逆辈,这是《伤寒论》太阴篇里面的原文。然后到王好古的《阴证略例》里面提到,《阴证略例》里面有个小标题叫:“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我们通常会认为他是从外感来(立论)的,三阴病是从外伤三阴这个角度论述的,而到了张元素、王好古他们这个时代,把内伤引进来。)《内伤三阴例》里面,有太阴、有少阴,有厥阴,而在下面太阴病的主方,他列的是理中丸,然后《医宗金鉴》里面直接说:“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医宗金鉴》是清代的,王好古是元代的,最早的太阴病的主方(李东垣)应该是易水学派提出来的,至少在《伤寒论》里面没有这样说。而到了《医宗金鉴》里面,把理中合到四逆辈里面,在《医宗金鉴》之后,我们就基本上认为,理中汤就是太阴病的主方,好像成了一个公理了,就不需要论证了。疑问、思考当然我们需要思考。《伤寒论》第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他为什么说“当温之”,而不说“当补之”呢?毕竟我们知道,理中丸是温补的一个方子,偏补的。还有,既然理中丸是太阴篇的主方,那么理中丸为什么没有出自太阴篇里面,而是出自霍乱病篇呢?确实,理中丸我们在太阴篇里面找不着,我们只有找到霍乱病篇,我们才能找着理中丸。于是有人就说了,说(伤寒论)早就不是张仲最时代的《伤寒论》了,这种次序或分篇是后人编的,后人分的。我们就说后人分,是谁分的?不管谁在这里这样编次,编次我们现在见到的(《伤寒论》版本的这个人,他也是一位高人,他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这样编肯定有他的理由,他肯定故意把理中丸放到霍乱病篇,而不是无意的。有说“宜服理中丸”。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宜服理中丸,并且直接把理中九放到霍乱病篇,他肯定是有意的,那么为什么呢?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医案一则我们再看一则医案。当代医家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里面,有这么一则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50岁的男性患者,平素特别喜欢喝酒,最近一个月左右肚子疼,呕吐一点,肚子疼就能轻一点,并且这个肚子疼发作没有规律,没有时间性,但是他只要喝冷的、吃冷的,或者受点凉,他就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昨天又发作了,并且是剧痛,疼得很厉害,遍及全腹,这个范围上下,就是脘腹部都疼,并且腹内鸣响,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想喝点热水或者热汤,喝点热的,他就能舒服一点。此病如何思考?负我们碰到这么一个病人,我们该怎么思考?如果从六经辨证,三阴还是三阳?应该是三阴证,是吧?三阴证里面,太阴、少阴、厥阴,应该是太阴病,是吧?吧?如果我们辨到太阴病上,能不能用理中汤?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寒证还是热证?我们治疗该补呢,还是该泻呢?我们判定他虚证或实证,直接会影响到我们治法的选择该补呢,还是该泻呢,还是该补泻同施?我们选择了补,我们选择了泻,我们选择了补泻同施,我们这三种选择,得到的三张方剂不一样。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第一次看,按脾胃虚寒看的,开的是理中汤,无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寒湿结聚之证和中焦虚寒之证不一一样。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效。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这个说理的过程,我们不管它,我们只管结果。为什么前面用理中汤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这句话足可以成为中医的名言,可惜没有成了。我们在易水学派的课上提到过,人参、党参、白术、苍术、茯苓这几味走中焦的药,针对脾治疗的药,它的用途不一样,该用术的时候不能用参,该用参的时候术代替不了,该用苍术的时候白术代替不了,该用白术的时候苍术代替不了。“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我们想一想,现在临床上,这种误用的情况多不多?不单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我们现在看看,我们临床上阿胶的消费量,我们就能知道,有多少病人被这样祸害。术都不可以用,怎么可以用那么多胶类的药呢?包括我们现在的膏制剂,我们在给病人开膏方的时候,考虑到这句话没有?说白了,这个病人他是在正虚的基础上邪实,而现在病人的情况是,治疗邪实为急,应该先治邪实,后顾正虚。而在治疗邪实这个阶段,是不允许我们往进加补药的,即便是这个患者身体很虚,加进去,它就是无效的。改以厚朴温中汤,温中宫则水湿通畅,调滞气则胀宽痛止。但服后腹中攻痛尤甚,旋而雷鸣,大吐痰涎碗许,小便增长,遂得胀宽痛解。再剂,诸证如失,略事调补而安。先用厚朴温中汤,症状缓解了,略事调补而安。什么方子调补呢?这时候就该用理中汤了吧?调补。厚朴温中汤这是李东垣的一-张方子,厚朴、橘皮、甘草、草蔻、茯苓、木香、干姜,我们看看这张方子,厚朴、橘皮、甘草,好像在平胃散里面见到过,在平胃散里面,如果我们把苍术变成草豆蔻的话,那就很像平胃散加味,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干姜,平胃散治寒湿,加干姜加重治寒湿、治寒的力量,再加茯苓、木香。当然李东垣的厚朴温中汤和平胃散主治不一样,如果从李东垣用药的升降浮沉补泻法来分析的话,两张方子主治完全不样。但是如果我们从脏腑辨证用药法去分析,如果我们实在不知道有一张厚朴温中汤,或者没有用过,那么我们可以用平胃散加减。这就涉及到平胃散和理中汤的区别。太阴病的病机这样我们讨论过来,我们再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面说“当温之”,温什么呢?温,针对的是寒邪:补,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没有说补,只说温,针对的是寒邪。太阴篇里而说,宜四逆辈,四逆辈是以干姜、附子为主药,而干姜、附子去寒邪,为什么不把理中丸当主药呢?因为理中丸里面有参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不利于我们去寒邪。因此,该用参术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是不用的。用药精细,方成明医那么倒回来,我们考虑太阴病,在《伤寒论》的太阴病里面,我们考虑它的病机,关键是寒邪,但在临床上,我们可能会见到虚寒,可能会见到寒湿,可能会见到虚、寒、湿,那么面对一个太阴病患者,我们就得仔细辨这个患者属虚,还是属寒,还是属湿?属虚寒,还是属寒湿,还是属虚寒湿?哪一种情况?或者虚寒都有的时候,虚有几分,寒有几分,湿有几分?治疗的时候,虚,我们得补;寒,我们得去;湿,我们得化。这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我们临床医生,把我们的用方用药细分到这一点了,我们就走上条临床水平提高的快速道了,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方子需要精干。《评选静香楼医案》--则我们看一则《柳选四家医案》里面的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里面有这么一则医案: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少食泄泻。宜振脾胃之阳。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脉迟、胃冷、腹胀,胀气上攻胸胁,恶心、纳差、泄泻。像个少阴病吧?像个脾胃虚寒吧?可不可以用理中丸呢?他说不可以。该怎么办呢?宜振脾胃之阳。用的什么药呢?所有的药都祛邪,没有一味扶正的药。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没有一味补药吧?既没有用参,也没有用术,原因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柳宝治给加了一句暗语,说:“此温中调气法也。”用温热的药,用流通气机的药,让体内的气机流通了。中焦脾胃是人体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我们不想让枢纽运转障碍,此温中调气法也。而我们看到前面这个描述,我们想一想,我们把这个病人放到我们现在临床上,有多少人会想到用理中丸?其实能想到、能开出很纯粹的一张理中丸的方子来的医生,还算水平很好的了。临证谈理中丸(四)理中丸的功效我们讨论下一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每-张方剂我们都想知道它有什么功效,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因为理中丸的功效我们都熟悉,温中补虚或者叫温补中焦,这似乎不需要讨论。理中汤原文我们再复习原文,理中丸是出自《伤寒论》第条的。《伤寒论》的条文,这都是人为把它分开的,包括句读都是人为句读的,以前的条文都是连续的,那么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我们试着把第条和第条,紧挨的两个条文把它合到一块,不要断开,我们把它合成一段去读,大约是这个意思:“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油一个病人得了霍乱了,有什么表现呢?上吐下泻、肚子疼,这是霍乱:而在上吐下泻、肚子疼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头痛、发热、身疼痛,该怎么治呢?他说“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假如他口渴、想喝水,你给他开五苓散;口不渴、不想喝水,你给他开理中丸。当然你开了五苓散也好,开了理中丸也好,这个患者吐利止了,如果其他症状都缓解了,就好了,没事了。而如果吐利止了而身痛不休,就是头痛,发热,身疼痛还没有完全好,这时候我们应该用桂枝汤小合之。少少的给点桂枝汤,把他调一一调,好了就行了。注意,这里面提到是,先用五苓散或者理中丸,再用桂枝汤。我们在《伤寒论》里面,前面六经篇里面学到更多的是,张仲景反复告诉我们,切记先表后里。桃核承气汤证,有表证,不能用桃核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有表证,不能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半夏泻心汤证,有表证,不能用半夏泻心汤。该怎么办呢?先治太阳,后用这些方剂,《伤寒论》里面反复告诉我们,并且反复强调,就怕我们用错了:而在第和条里面告诉我们,先用理中汤,后用桂枝汤。翻回来我们想一想刚才那个老人,刚才那个老人该不该先用理中汤,后用桂枝汤,可不可以先用桂枝汤后用理中汤?颠倒了以后,结果会是什么?是,我们读这些经文,我们时刻得对照我们临床上。《伤寒九十论》则医案:“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一个姓曹的书生,得了伤寒,有六七天了,现在表现的是:胸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上吐下泻,肚子满,不吃饭,身温,手足热。身上是温热的,手足也是热,是不是太阴病?有没有太阳病?该先治太阳,还是先治太阴,还是太阴太阳该同治?“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畜于胃中而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日:‘太阴证也。’”他说前面的医生一看,患者身温,手足热,上吐下泻肚子疼,是不是胃热?腑实证?还有的医生看见,患者上吐下泻肚子疼,这是不是霍乱呢?于是把他请来了,他看了一下,摸了一下脉,脉细而沉。别人问他,这是什么病?他说这是太阴证。“(宋代的许叔微)‘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大枚,继以五积散,数愈。”他说这是太阴证,应该怎么治?用理中丸。用鸡子黄大的理中丸,昼夜给喝了五大枚。我们现在的丸药,药盒里面丸药常用的是九克丸,但这个九克一丸他就相对比较小,是吧?要比鸡子黄小,如果是鸡子黄大,应该比这个大,应该是十几克一丸。昼夜五大丸,他说昼夜投五大枚,《伤寒论》原文里面理中丸是怎么用的?不像咱们现在把丸药塞到嘴里咬着吃了,他是把丸药化到水里,是吧?喝的还是汤剂,是把丸药化到水里喝进去。接下来又给用了五积散,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理中丸和五积散的关系。五积散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这里面要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实际上,五积散-张大方子,治疗的是表里上下的寒实证。一张治疗表里上下的寒实证,而理中丸是治疗中焦虚寒的一张方子,如果我们按先祛邪后扶正,先治表后治里的原则的话,应该先用五积散,后用理中丸的机会多吧?不应该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呀?你就不怕“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当然许叔微没读过这句话,但是道理-一样,为什么?这里面许叔微用了一个“止”,“止以理中丸”,停止的止,止什么?止吐泻!拿理中丸来止吐泻。也就是说,许叔微告诉你,对于曹生这个病,我先用理中丸把吐泻止了,再用五积散把病治了,什么意思?理中丸不是治病,理中丸就是治吐泻的,就是止吐泻的,而真正治曹生这个病的是五积散。止以理中丸。翻回来,我们再思考,理中丸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阴篇里面,而出现在霍乱篇里面呢?理中丸的第一功效是止吐泻,而不是别的。(我们教材学的说)理中丸温中补虚,治疗中焦虚寒,似乎没错,不如我们把这个功效直接明确提出来,理中丸的第:-功效就是止吐泻,至少在《伤寒论》里面这样说。那么理中丸温补中焦这个功效是在哪里说到的?肯定是在后世提到的!温补中焦是治疗什么的?温补中焦治疗内伤病,治疗内伤中焦虚寒证,而在张仲景笔下,在《伤寒论》里面,理中丸的功效主要是止吐泻。急则治标,于是他必须止。思考再翻回来,咱们再思考刚才90岁那个老人。为什么想到理中丸?就是止吐泻。再翻回来说,前面那个学生,发烧、吐泻、不吃,为什么用理中丸?仍然是止吐泻。没关系的,如果吐泻止了,你发烧不止,我们还可以继续治发烧。就像霍乱里面说的,先用理中丸,后用桂枝汤。当然现在我们退烧的西药也多的是,我们可以用上理中丸,如果烧的实在不行,我们临时让病人口服退烧药都是可以的,但是先用理中丸止吐泻是首当其冲的,必须的!那么再翻回来思考,刚才90岁的那个老人的疾病的诊断,应该诊断为什么病呢?霍乱!不应该诊断为内科的腹泻,也不应该诊断伤寒的太阴病。为什么?理由是,如果我们诊断为内科的腹泻病,那么我们治疗就去治腹泻,而治腹泻需要治病,他直接奔着这个病去了。太阴病也是一一样,治太阴病你也是奔着这个病去了,而你只有诊断了霍乱,你才不去奔着治病去,而直接想到理中丸的止吐泻,直接用上理中丸。就从这个功效上这样转过来的,就这个诊断。

邓慧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zyhpt/1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