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常用药方,值得收藏
来源:医学之声作者:藤馨子整理 消化内科常用的药方都有哪些,下面整理16个常用药方给大家~ 1、甘露消毒丹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厚腻干黄,脉濡数滑数。 方药组成:滑石、茵陈、黄芩、连翘、射干、贝母、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薄荷。 2、痛泻要方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右缓。 方药组成: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3、真人养脏汤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泻痢无度,滑脱不禁,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方药组成:罂粟壳、肉豆蔻、诃子、炙甘草、肉桂、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木香。 4、旋覆代赭汤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胃脘痞闷,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纳差,呃逆,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滑。 方药组成: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 5、橘皮竹茹汤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 呃逆,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方药组成:陈皮、竹茹、人参、生姜、甘草、大枣。 6、吴茱萸汤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呕吐酸水,干呕,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药组成: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 7、半夏泻心汤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而不痛,舌苔腻微黄。 方药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 8、理中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沉迟无力。 2.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病后多涎唾;小儿慢惊。 3.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崩漏,血色暗淡,质清稀。 方药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9、小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药组成:饴糖、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10、参苓白术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泄泻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虚缓。 方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白扁豆、薏苡仁、桔梗,炙甘草、砂仁。 11、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药组成: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炙甘草。 12、四神丸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药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13、厚朴温中汤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 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方药组成:厚朴、草豆蔻、茯苓、炙甘草、陈皮、木香、干姜、生姜。 14、益胃汤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损伤证。 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组成:生地黄、麦冬、北沙参、玉竹、冰糖。 15、三仁汤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胸闷不饥,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午后身热,头痛恶寒,苔白不渴,脉弦细濡 方药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 16、小陷胸汤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痞闷,按之则痛,心胸闷痛,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组成:全瓜蒌、黄连、半夏。 -END- /相关阅读/ ·临床消化道动力药物全在这里了 /推荐阅读/ ·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 欢迎大家把您的心得,故事,知识,分享到医学之声!我们的投稿邮箱是:vom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tp/5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胃炎,国医大师李振华妙用香砂温中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