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月20日或月21日交节。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今日春分时间在11点50分。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三侯

春分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1.一候元鸟至

元鸟也就是指燕子,立春节气到了,燕子也就从南方飞回来了。

2.二候雷乃发声

到了春分节气雨水也增多了,这个时候天气转暖,空气也比较潮湿,雷声会变得频繁,也会变得响亮,春雷将至。

.三候始电

与二侯相对应,春分节气以后降雨量明显增多了,并且还会伴随着雷声,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闪电。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所以在野外干活还是要注意安全。

春分习俗

1、立春蛋

据说,在春分这天,世界各地有数千万人会做“竖蛋”实验。早在四千年前,中国就有在春分时节竖蛋的传统,人们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竖蛋以示春分。这一传统逐渐流传,慢慢演变成一种为祈求好运的传统。

2、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间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吃春菜

吃春菜不是普遍的春分习俗,只是在中国岭南的一些地方,春分日还有吃春菜这一不成文的习俗。其实春菜就是一种野苋菜,大家俗称为“春碧蒿”。在春分日,人们不约而同的采春菜。春菜有六,各不相同:(1)吃苋菜,平安健康"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这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2)吃香椿,为魅力加分香椿芽香味独特,而春分时节的香椿,香味浓郁,鲜嫩清脆,口感和营养都是最好的。春分时节的香椿嫩芽,绿中带红的香椿芽,因其味道而受人们青睐。所以有吃香椿芽增添魅力的寓意。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功效;它味道芳香,能起到醒脾、开胃的作用。直接从树上采摘下的新鲜香椿嫩芽,可以直接入菜。但如果从市场上买来的香椿,一定再吃之前做焯烫处理。在沸水中焯烫1分钟左右,可以除去三分之二以上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保存香椿的绿色。香椿鸡蛋汤,具有健脾养肝的功效,适用于春分前后的养生保健,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食用。()吃春笋,运势节节高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而春笋为竹之幼苗,竹子节节上长,所以,有吃春笋长运势的寓意。据说,春分吃春笋,有助于自己感情、婚姻、财运、事业、学业、健康等各方面运势的增长。春笋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纤维素的营养美食。现代医学证实,吃笋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宜吃春笋。胃溃疡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大病初愈者这类人消化功能较弱的,过敏体质者如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4岁以下小孩、刚生完孩子的产妇、老人,还有结石病人等均不适宜吃春笋。(4)吃蒲公英,解毒防春燥春分时节,野菜正吐露嫩芽,正是吃野菜的好时节,蒲公英,绝对是最适合春天吃的野菜之一!中医认为,蒲公英甘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每天喝上一杯蒲公英水,对化解“春燥”很有好处。蒲公英被称为“春天里的天然下火草”,有很好的去火消炎效果,对于春季上火、嗓子疼、肝火旺、胃热均有效果!蒲公英还可保肝,清肝毒,预防肝损伤。最常用在需要去肝毒的病患身上,是在许多预防C型肝炎中最重要的天然营养品。《医林纂要》认为,蒲公英“补脾和胃,泻火”。而且,蒲公英清胃热却又不伤胃气。所以,春分时节,吃点蒲公英,是不错的选择!(5)韭菜,助阳气生发中医讲究春夏补阳,而四季常青的韭菜又叫“起阳草”,以春天吃为最好。韭菜性温,能补肾补阳,被称为“春天第一菜”,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舒畅。韭菜和鸡蛋搭配,更是春季首屈一指的选择,营养和口味均能互补。韭菜养阳,鸡蛋养血滋肝阴,阴阳双补!(6)荠菜,健脾胃、消食挖荠菜、炒鸡蛋,可以去除猫冬积藏下来的浊气,免于春困。春季补钙首选蔬菜,非荠菜莫属。荠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缓解冬季进补造成的便秘和肠道毒素堆积等问题。荠菜提高呼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发生。而且,冬季进补、春节时的胡吃海喝等,都会伤及脾胃,早春吃荠菜恰好有健脾胃、消食和去胃火等作用。还常被人们制作成包子或饺子馅。将荠菜炒食、蘸酱凉拌或做汤都可以成为令人垂涎的美味。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荠菜来做菜羹,调制出美味的荠菜粥。要挑选不带花的荠菜,这样才比较鲜嫩好吃;荠菜根的药用价值很高,食用时不应摘除;荠菜不宜久烧久煮,时间过长会破坏其营养成分,也会使颜色变黄,荠菜做菜时,不要加蒜、姜、料酒来调味,以免破坏荠菜本身的清香味。

4、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5、放风筝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犒劳耕牛

牛是农家的宝贝,是勤劳、善良、憨厚的象征。几千年来,它默默地为人类耕耘,而从不过问索取。一头温顺的耕牛来到台前,一把鲜嫩的春草喂到嘴边,这正是春分传统活动之一。

春分养生

1、乍暖还寒,春捂秋冻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温差较大,人们常常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气温回升即减衣,而气温忽降,衣服还未加上,这样易使阳气受遏,妨碍肝的疏泄,亦易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要顺应气候宜适度“春捂”。但“春捂”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生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临床上会遇到一些病人,容易在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突然觉得肚子发凉,腹痛肠鸣,就开始拉肚子了。且大便稀薄,混杂不消化食物,排完便以后,浑身软弱无力,甚至有的人出一身虚汗,路都走不动。中医称其为“五更泻”。这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导致的。因此,到了春分节气气温还未完全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以防外邪乘虚袭击机体。2、早睡早起,去春困春天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这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因此,欲去春困,建议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成年人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则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睡眠。“春雷响,万物长”。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心平气和,调畅情绪中医学认为,肝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口苦、纳差、腹泻、失眠等不适。因此,春分时节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该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此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多晒太阳,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赋诗一首,春分升阳:

《春分日》

[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在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END-

每天值得期待的三分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sg/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