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技术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光明日报
“从年第一次放流中华鲟至今,我们已累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多万尾。”31日,在湖北宜昌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告诉记者,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增加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有效保护了长江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中华鲟生活在海洋,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多年前,每年到葛洲坝下的繁殖群体有多尾,年已不足百尾。如果单靠自然繁殖,中华鲟野生群体灭绝的风险非常大,物种状况堪忧。 年,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在中华鲟研究所破壳而出,次年,首批5尾“子二代”中华鲟被送入长江。此后,全人工繁殖技术渐趋成熟。现在,研究所还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华鲟人工种群进行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进行优生优育管理。 研究所成立之初,放流的中华鲟都是两三厘米的鱼苗,而现在被送入长江的中华鲟平均长约70厘米,生存能力强,基本没有天敌。监测数据表明,近几年放流的中华鲟从宜昌到达入海口的存活率已超过50%。 调查发现,野生中华鲟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调。李志远告诉记者,中华鲟研究所已于年突破了单雌性繁殖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诱导卵子发育就可获得鱼苗,实现了只有妈妈也能生鲟宝宝。 在长江流域,不仅中华鲟具有生态风向标的作用,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有着“四大家鱼”之称的鱼种,也是衡量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前些年,过度捕捞、水环境恶化、河道采砂等改变了四大家鱼繁殖需要的水力学条件,产卵规模持续下降。年以来,三峡水库采取持续加大下泄流量的方式进行生态调度,促进它们产卵繁殖。 “生态调度取得良好效益,其经验已经推广到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副局长胡兴娥说。 此外,三峡珍稀植物资源繁殖研究和引种驯化也取得显著成效。珙桐、红豆杉、厚朴、野鸦椿、三峡槭等植物繁育技术逐步取得突破,截至年,三峡珍稀植物幼苗已繁育3.3万余株,部分已经开花结果。 三峡库区水位在米到米之间涨落,消落带的植被既要耐水淹,又要抗干旱。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成功繁育出素有“三峡一绝”之称的疏花水柏枝,填补了消落带植被空白。 “这种植物具有耐水淹、固沙护坡的特性,长时间淹没而不死,水落之后即可迅速生长繁育,正是消落带的适宜物种。”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桂云介绍,研究所繁育疏花水柏枝幼苗2万余株,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做好了苗木和技术储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中华鲟是加快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李志远说:“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人工技术只是辅助的手段,最根本的是保护和改善全流域的生态环境,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刘坤周艺珣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生态环保系统“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 生态环境部启动消耗臭氧层物质执法专项行动 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jb/8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万不要把高血脂不当一回事高血脂的严重
- 下一篇文章: 医院带您认识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