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古拙书风,请看王宠的绝世秘籍书
小楷在晋唐之后逐渐式微,后世历代学人在整体上成就皆不如前人。但是王宠出现打破僵局。他的字直追晋唐,是近年来,唯一一位能够在小楷领域能够达到了晋唐的高度,且能同晋唐高手一较高下的人。一个伟大书法家的诞生,往往跟他的生活环境、艺术氛围、以及良师益友和个人修为分不开,王宠正是在毕生对于禅宗的修行和淡泊为怀的处世风度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修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明代的小楷书法,成就了古拙书风的新高度。王宠如今流传下来的小楷作品很多,而唯有这件《游包山集序》代表了他平生小楷的最高水平,这件作品通篇皆是晋人韵致,在用笔、字形以及章法上都达到了明代的一个顶级水平,堪与晋唐名品比肩。此作藏于上海市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包山集》又叫《游包山诗集》,高21.6cm,长.5cm。现存上海博物馆,为王宠小楷代表作品。正德十五年(年),27岁的王宠游昆陵包山,作诗数首,结为《包山集》。后,友人补菴居士索书,嘉靖丁亥(年),王宠将其诗二十二首以小楷形式抄写寄之,即今日我们所见书帖。此卷小楷运笔精到,朴拙闲雅,疏拓遒美,堪称精品,是王宠“以拙取巧”书法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取法对象密切相关。对此,明人多有论述,文嘉:“王雅宜书法专师二王,故其笔墨精绝,无一毫尘俗之态。”张凤翼:“履吉先生专志慕古,后得见宋拓虞永兴《破邪论》,遂极为效之,竟洗脱早岁蹊径,直入其室。”王世贞跋王宠《五忆图歌》云:“其用笔秀雅,绝得《尚书》、《宣示》、《乐毅论》遗意。”王宠自己也说:“衡山先生,当世书法宗匠也。宠书何能窥郢氏,而顾蒙嗜痂,所不解已。昔年承命书此四篇(《摹晋唐小楷册》),草堂读书之暇,浸为捉管,积五岁而始竣。不揣呈览,幸先生教之。”从中可知王宠取法二王,亦曾花五年时间遍摹晋唐名家小楷,尤其对王献之和虞世南用功较深,从形迹上看,王宠楷书多用圆转,也是《玉版十三行》和《孔子庙堂碑》的遗意。正是这种规模晋唐,崇质尚古的书写追求使得王宠对于萧散含蓄的审美旨趣有着深刻的理解,下笔即有江右遗风。王宠在营造古拙风格上,用笔徐缓是其手段之一。孙鑛拔王宠书《江文通拟古诗》云:“若履吉之于永兴,则稍得其层台缓步遗意”。“层台徐缓”是对王宠书写速度的描述,是指用笔从容不迫,意态优游。在书写节奏上,舒缓迟滞的行笔则更有利于书写者专注字形空间,构造字体形态,使其生发古拙之意。《包山集》中,随处可见王宠对字态处理的匠心之处:同字异形,敛左舒右,穿插错落,宽窄变形……。多样的处理方式也使整篇作品在迟滞缓慢的古意建构中获得丰富的面貌。为凸现拙趣,王宠还有意识地泯去尖俏的用笔痕迹,显现出脱尽锋芒和火气的修养。他的一个主要处理方法是将起笔与收笔所形成的斜切角度尽量减小,接近平切。并把部分横、捺笔画作隶意收束,出钩之处尽敛锋芒,这样所书之字就古意盎然,有含蓄厚重之意。在追求古拙风貌的同时,为打破迟缓厚朴所带来的沉闷之气,王宠在点画架构时采用搭接脱榫的方法。让笔画之间断多连少,以“断”来消解“连”,同时,也以“断”来暗示“连”,“断”是行迹上的,而“连”则是气脉上的。这种处理手法,加强了气息在行间的贯通,构成了篇章的虚实变化,亦为作品增添了意外的空灵旨味,形成一种有趣的张力和内在节律。他的这种追求与赵孟、文徵明等以点画衔接紧密和框架结构呈闭合之势的书家不同:正因为“断”所带来的不稳和支离,让他的字在拙朴中透出遒逸,厚重中又显现优雅。徐缓的书写,起止的含蓄,结字的断连,章法的古雅,这些形式特征共同构成了这样的一种视觉图式:生拙。正是因为生拙使王宠与流丽而无深意的俗书拉开了差距,出入晋唐,气韵高古,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卓然独秀,成就一代宗师!*(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部分内容参考薛龙春先生《雅宜山色》,在此深表感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gx/12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4种症状出现时,证明血压已经很高了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