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本年度第?5?个节气

———————————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

节令时间

-04-:20:03

农历:三月(大)初五

三侯情况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候,虹始见。

详细说明

太阳黄经为15°。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

草木始发新枝芽,

万物开始生长,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

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

还到郊外踏青,

祭扫坟墓,

这是古老的习俗。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祭祀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整修坟墓;

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五运六气

岁运:?木运太过(太角)

司天:?少阳相火

在泉:?厥阴风木

客气:太阴湿土(二之气)

主气:少阴君火(二之气)

———————————

所辖时间:

-03-20[春分]~-05-21[小满]

———————————

客主加临:相得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

云趋雨府,风不胜湿,

雨乃零,民乃康。

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

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

岁气主方:升明汤

紫檀、车前子、青皮炒、半夏、酸枣仁、蔷薇、甘草各一钱,生姜五片。

初之气,少阴加临厥阴,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加白薇、元参。

———————————

岁运主方:茯苓汤

茯苓、白术、厚朴、青皮、干姜(炮)、半夏、草果、甘草各一钱,姜三片,枣二枚

老黄历

壬寅虎年

三月初五

年4月5日?星期二

壬寅年甲辰月戊子日

05

?

动土开市

?

出火伐木

?彭祖百忌?

[戊不受田,田主不祥;

子不问卜,自惹祸殃;]

?清明花信?

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花。

古代清明诗中,常常写到桐花。如白居易《桐花》诗说“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白居易《寒食江畔》诗说:“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这意思是说,看到紫桐花,就意识到是清明时候了。

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

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释名

《历书》说: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清明,叁月节。

万物齐乎巽,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物候解释

《毛诗》所谓梧桐不生山冈者是也。

今始华者乃白桐耳。

初候的时候白桐花开放了。

喜阴的田鼠不见了。

鼠阴类,鴽阳类。

阳气盛,故化为鴽。

盖阴为阳所化也。

雨后的天空,

可以见到彩虹了。

习俗活动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得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这个时节可以进行吐纳调息,对人体阳气升发有益。清明时节可以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的野外踏春。

而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节令饮食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民间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I?声明信息:本文相关素材选自网络,涉及内容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upuhuaa.com/hptgx/11204.html